题寒碧轩

· 郑潜
不负沧洲约,停桡访玉溪。 水从阶下响,人到竹间迷。 牖户寒光动,帘栊碧浪低。 绿阴侵坐冷,香雾拂云齐。 俗士何由造,幽禽自在啼。 墙东盘石径,篱外筑沙堤。 凉月连宵好,秋声入暮凄。 会看龙起蛰,还许凤来栖。 书帙从儿读,壶觞待客携。 他时重相见,当作浣花题。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沧洲:古代传说中的仙境,常用来比喻隐居或理想之地。
  • 停桡:停船。桡,船桨。
  • 牖户:窗户。
  • 帘栊:窗帘和窗棂。
  • 篱外:篱笆之外。
  • :动物冬眠,潜伏不动。
  • 书帙:书籍的布套,这里指书籍。
  • 壶觞:酒器,代指酒宴。
  • 浣花:指浣花溪,位于四川成都,因唐代诗人杜甫的浣花草堂而著名。

翻译

不辜负与沧洲的约定,停下船只拜访玉溪。水声在阶下响起,人在竹林间迷失方向。窗户透出寒光,窗帘和窗棂映着低低的碧浪。绿荫使座位显得冷清,香雾与云齐平。世俗之人如何能到达这里,幽静的鸟儿自在地啼叫。墙东有盘曲的石径,篱笆外筑有沙堤。凉月连夜都显得美好,秋声在傍晚显得凄凉。将会看到龙在蛰伏中苏醒,还允许凤凰来此栖息。书籍让孩子们阅读,酒宴等待客人携带。将来若能再次相见,定要以此景题诗于浣花溪。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一幅隐逸山水的画面,通过细腻的自然景物描写,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诗中“水从阶下响,人到竹间迷”等句,巧妙地将自然与人文融为一体,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深刻体验。结尾的“会看龙起蛰,还许凤来栖”寓意深远,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郑潜

元明间徽州歙县人,字彦昭。元时,官至海北廉访司副使。后寓居福州怀安,买田建义学,以教育后进。又立白苗、阳岐二渡,买田供舟子生计,人称郑公渡。入明,起为宝应县主簿,迁潞州同知。有《樗庵类稿》。 ► 19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