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萱上人

· 郑真
飘然湖海一枝藤,妙悟如来最上乘。 萱草堂前称母寿,莲花台下续禅灯。 云深狮象来相迓,山近猕猴唤得应。 笑我计偕京阙远,上方儗叩白云层。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萱草堂:指母亲居住的地方,萱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母亲。
  • 莲花台:佛教中指佛或高僧讲经说法的地方,象征清净。
  • 禅灯:指禅宗的教义或修行,比喻智慧之光。
  • 狮象:佛教中象征力量和智慧的动物。
  • 猕猴:猴子,这里可能指山中的猴子。
  • 计偕:指计划前往。
  • 京阙:指京城,即首都。
  • 上方:指高处,这里可能指高山或寺庙的高处。
  • (nǐ):打算,准备。

翻译

飘然自得地携带着一根藤杖,领悟了如来佛的最高教义。 在萱草堂前为母亲祝寿,又在莲花台下继续禅修。 云雾深处,狮象前来迎接,山近处,猕猴呼唤也能得到回应。 笑我计划远赴京城,打算在高山上叩问白云深处的智慧。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一位僧人飘然自得的生活状态,以及他对禅宗智慧的深刻领悟。诗中通过“萱草堂”和“莲花台”两个场景,展现了僧人对母亲的孝敬和对佛法的虔诚。后两句通过“狮象”和“猕猴”的意象,增添了诗中的神秘色彩和自然气息。结尾表达了自己虽远赴京城,但心中仍向往高山禅修的愿望,体现了对精神追求的执着。

郑真

明浙江鄞县人,字千之。洪武四年举人。官广信教授。治经学长于《春秋》。与兄郑驹、弟郑凤并以文学擅名。尝取诸家格言,著为集传集说集论。有《荥阳外史集》等。 ► 79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