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舜庙

· 蓝智
虞帝传闻葬九疑,苍梧远在桂江湄。 空山黼黻瞻龙御,落日箫韶想凤仪。 墓木曾经巡狩地,风云谁见陟方时。 空遗二女潇湘曲,明月沧波万里思。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虞帝:指舜帝,名重华,因其国号为“虞”,故史称“虞舜”。
  • 九疑(yí):山名,在今湖南宁远县南,传说舜葬于此。
  • 苍梧:山名,又名九嶷山,在今湖南宁远县东南。
  • 桂江湄:桂江岸边。湄,岸边。
  • 黼黻(fǔ fú):古代礼服上绣的花纹,借指礼服。
  • 箫韶:虞舜时的乐章。
  • 巡狩(shòu):古时帝王出巡。
  • 陟方:帝王外出巡视。

翻译

传闻舜帝埋葬在九疑山,苍梧山远远地处在桂江岸边。 空旷的山间,仿佛能看到身着华服的舜帝乘龙而来,落日余晖中,似乎能听到动人的箫韶之乐,想象到舜帝如凤之仪态。 那墓地的树木曾经是舜帝巡狩之地,可是如今谁还能见到他外出巡视时的风云气象呢? 只留下了他的两个女儿在潇湘之畔悲歌,明月映照着沧波,引发了万里之遥的思念。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题写舜庙的作品,通过对舜帝传说和遗迹的描绘,表达了对舜帝的敬仰和追思之情。

首联点明舜帝葬于九疑山,苍梧山在桂江岸边,为下文的抒情奠定了基础。颔联通过想象,描绘了舜帝的威严和神圣,以及他的音乐之美,表现出作者对舜帝的崇敬。颈联则感叹时光的流逝,舜帝巡狩的景象已不复存在,增添了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尾联以舜帝的两个女儿在潇湘之畔的悲歌,以及明月沧波所引发的万里思念作结,进一步深化了主题,使全诗在情感上达到了高潮。

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用典恰当,充分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

蓝智

元明间福建崇安人,字明之,一作性之。蓝仁弟。元末与兄往武夷师从杜本,绝意科举,一心为诗。明洪武十年以荐授广西按察司佥事,以清廉仁惠著称。其诗清新婉约,与兄齐名。有《蓝涧集》。 ► 34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