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秋柬沈参军禹文

· 谢榛
参军逸气佩吴钩,烽火惊心又暮秋。 乱后登临仍有赋,望中风景独深愁。 边隅树色空军垒,东北笳声断戍楼。 应惜中原多猛士,几人相见话封侯。
拼音

所属合集

#九月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逸气:超脱世俗的气概、气度。
  • 佩吴钩:“吴钩”是春秋时期流行的一种弯刀,后泛指锐利的兵器。“佩吴钩”在这里表示有壮志豪情,想要驰骋疆场。(“钩”,gōu)
  • 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烟火。
  • 边隅:边疆地区。(“隅”,yú)
  • 笳声:胡笳吹奏的声音,古代的一种管乐器,多在军中使用,其声悲壮。(“笳”,jiā)

翻译

沈参军有着非凡的气概,身佩锐利的吴钩。烽火不断,令人心惊,又到了暮秋时节。战乱之后登高临望,仍然能够吟诗作赋,然而望着眼前的风景,心中却独自涌起深深的忧愁。边疆的树木映照着空荡荡的军垒,东北方向传来的胡笳声在戍楼上断绝。应该惋惜中原地区有许多勇猛的将士,却有几人能够相见并谈论封侯之事呢。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暮秋时节的景象,以及对战争和边疆情况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将士的惋惜。诗的开头用“参军逸气佩吴钩”表现出沈参军的豪迈气概,同时“烽火惊心又暮秋”则点明了时代背景的动荡和不安。“乱后登临仍有赋”显示出诗人和沈参军在战乱后的一种文化坚持,但“望中风景独深愁”又透露出他们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边隅树色空军垒,东北笳声断戍楼”两句,以边疆的荒凉景象进一步烘托出战争的残酷和局势的严峻。最后,“应惜中原多猛士,几人相见话封侯”则表达了对中原众多勇士的惋惜,他们在战乱中难以施展抱负,也难以获得应有的荣誉。整首诗意境苍凉,情感深沉,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切之情。

谢榛

明山东临清人,字茂秦,自号四溟山人,又号脱屣山人。一目失明。刻意为歌诗,有声于时。嘉靖间至京师,与李攀龙、王世贞等结诗社,榛以布衣为之长,称五子。旋以论文与攀龙交恶,遂削其名于七子、五子之列。而秦晋诸王争延致之,河南北皆称谢先生,有《四溟集》。 ► 123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