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即事

· 谢榛
和戎共拟静边声,抗疏谁当悉虏情。 燕地去秋曾几战,汉家今日更多兵。 春城雨后寒逾重,曙角风前怨未平。 直北烟尘时极目,乌鸢飞入亚夫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和戎:古代指与少数民族或外国媾和修好。此指明朝与北方少数民族达成的某种和平协议或局面。读音:(hé róng)
  • 抗疏:向皇帝上书直言。(kàng shū)
  • :了解、知晓。(xī)
  • 燕地:指今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古代为燕国所在地,此处代指边疆地区。(yàn dì)
  • 汉家:汉朝,此借指明朝。(hàn jiā)
  • 曙角:黎明的号角。(shǔ jiǎo)
  • 直北:正北,指北方边疆地区。(zhí běi)
  • 乌鸢:乌鸦和老鹰,这里比喻敌人。(wū yuān)
  • 亚夫营:汉代名将周亚夫屯兵细柳时的军营,此处借指明朝军队的营地。

翻译

朝廷打算用和戎的办法来让边境平静下来,可是又有谁能在向皇帝上书直言时详细了解敌人的情况呢?去年秋天在燕地边境曾有过几次战斗,如今明朝的兵力更多了。春天的城市在雨过后寒意更浓,黎明的号角吹响前,人们的哀怨仍未平息。向正北边疆望去,那里时常有烟尘弥漫,仿佛乌鸦和老鹰飞入了我方的军营。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当时边地的紧张局势和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忧虑。首联表达了对和戎政策的质疑以及对了解敌情的渴望。颔联通过对比过去的战斗和现在增加的兵力,暗示局势的不稳定。颈联描绘了春寒料峭和人们的不安情绪。尾联以边疆的烟尘和乌鸢飞入亚夫营的景象,形象地表现了战事的紧迫和形势的严峻。整首诗意境深沉,语言简练,通过对边境景象和人们情绪的描写,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担忧。

谢榛

明山东临清人,字茂秦,自号四溟山人,又号脱屣山人。一目失明。刻意为歌诗,有声于时。嘉靖间至京师,与李攀龙、王世贞等结诗社,榛以布衣为之长,称五子。旋以论文与攀龙交恶,遂削其名于七子、五子之列。而秦晋诸王争延致之,河南北皆称谢先生,有《四溟集》。 ► 123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