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遵化城楼
地道通辽海,山岚隐蓟门。
登城秋草遍,拂剑早霜繁。
清切闻芦管,苍茫见塞垣。
健儿屯北戍,战马出中原。
羽檄黄尘动,牙旗白日翻。
穷边思李牧,异代感刘琨。
旅况聊成赋,戎机未易论。
从兹谢游好,归卧旧山樊。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蓟门(jì mén):即蓟丘。在今北京德胜门外,是当时的边防要地。
- 塞垣(sāi yuán):指长城。
- 羽檄(yǔ xí):古代军事文书,插鸟羽以示紧急,必须迅速传递。
- 牙旗:旗竿上饰有象牙的大旗。多为主将主帅所建,亦用作仪仗。
翻译
地下的道路连通着辽海,山中的雾气隐匿着蓟门。登上城楼,秋草遍布,拔出佩剑,清晨的寒霜浓重。清晰地听到芦管的声音,苍茫中望见长城。健壮的士兵在北方戍守,战马从中原出征。紧急的军事文书使黄尘飞扬,饰有象牙的大旗在白日翻动。在边远之地思念李牧那样的将领,不同时代都有人感慨刘琨的壮志。旅途的情况姑且写成诗赋,战争的形势不容易评说。从此告别游乐的喜好,回到故乡的山林中隐居。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上遵化城楼所见到的边塞景象,以及由此引发的感慨。诗的开头两句写遵化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突出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和边地的特色。接下来几句通过描写秋草、早霜、芦管、塞垣等景物,以及健儿戍边、战马出征的情景,展现了边疆的紧张气氛和战争的迹象。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古代名将李牧和刘琨的敬仰,反映了他对国家安危的关注和对战争的思考。同时,诗中也流露出诗人对旅途的感慨和对战争形势的无奈,最后表示要告别游乐,归隐山林。整首诗意境苍凉,情感深沉,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将边塞的景色与诗人的情感融为一体,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