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罗浮

独携筇杖入罗浮,四百名峰今始游。 鲍靓葛洪如有待,洞云岩月似相留。 一封茅屋梅花古,半址松坛药灶秋。 谁谓铁桥人不到,我将双袖挹飕飗。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筇杖(qióng zhàng):一种用筇竹制成的手杖,常用于登山。
  • 鲍靓:人名,可能是一位古代的道士或隐士。
  • 葛洪:东晋时期的道教学者、医学家,著有《抱朴子》等。
  • 洞云岩月:指山洞中的云雾和岩石间的月光,常用来形容隐居山林的幽静景象。
  • 松坛药灶:松树下的炼药炉,指隐士或道士炼制丹药的地方。
  • 铁桥:可能指山中的铁制桥梁,也可能是指难以逾越的障碍。
  • 挹飕飗(yì sōu liú):形容风声,这里指用手捧起风声,形象地表达了与自然亲近的意境。

翻译

独自带着筇竹手杖进入罗浮山,这四百座名山峰峦今天才得以一游。仿佛鲍靓和葛洪都在等待着我,山洞中的云雾和岩石间的月光似乎也在挽留。一座茅屋周围梅花古朴,松树下的炼药炉旁半边是秋天的景色。谁说铁桥无人能够到达,我将以双袖捧起那飕飗的风声。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独自游览罗浮山的情景,通过“筇杖”、“洞云岩月”等意象展现了山中的幽静与神秘。诗中提到的“鲍靓葛洪”和“松坛药灶”增添了历史和道教文化的色彩,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结尾的“铁桥”和“挹飕飗”则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亲近,以及对挑战和探索的勇气。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和隐逸生活的深刻感悟。

梁可澜

梁可澜,字元叔。顺德人。博学工诗,隐居罗浮。慕葛洪修炼故事,自号三十二峰太狂长啸仙。署邑令连继芳高其人,访诸山中,酬和竟日。著有《狂仙遗草》、《修真要语》。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三二九有传。 ► 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