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范二僚久不调雨中戏以长歌
君不见王子大,若为教授河汾之家世。君不见范景伯,若为扁舟五湖之苗裔。
一官白首犹未迁,四载青袍有何意。戟郎但可困扬雄,士林空自留虞荔。
西雍东序岂堪轻,破砚寒毡太有情。六馆共知贫博士,四门今已老先生。
昨者六日雨不止,长安城中满城水。上漏下湿墙几倾,半昼一宵榻三徙。
卷幔淋离抱书籍,开门潦长呼邻里。过午炊烟尚待薪,经旬蔬食聊盈簋。
二子高歌百不忧,乌皮之几貂皮裘。谁其据者六国相,岂足道哉万户侯。
绣衣霄汉奚不策足去,赤管岁月却与吾曹俦。君不见南海欧生亦闭关,蓑笠用在阴晴间。
子如云兮出岫,我如鸟兮知还。携将玉局三千卷,乞取罗浮四百山。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王子大:指王姓的某位学者。
- 教授河汾之家世:指在河汾地区教授学问的家族背景。
- 范景伯:指范姓的某位学者。
- 扁舟五湖之苗裔:指有五湖地区隐逸传统的后代。
- 一官白首:指年老仍未升迁的官员。
- 四载青袍:指穿着青袍(古代低级官员的服饰)已有四年。
- 戟郎:指手持戟的卫士。
- 困扬雄:指扬雄(西汉文学家)的困境。
- 士林:指学者群体。
- 虞荔:指南朝文学家虞荔。
- 西雍东序:指古代学校的建筑。
- 破砚寒毡:指简陋的学习环境。
- 六馆:指古代的学校。
- 四门:指古代的学校。
- 长安:指古代的都城。
- 上漏下湿:指房屋破旧,漏水。
- 半昼一宵:指白天和夜晚。
- 榻三徙:指床铺多次移动。
- 卷幔淋离:指卷起帘幕,雨水淋漓。
- 潦长:指积水。
- 过午炊烟:指中午做饭的炊烟。
- 经旬蔬食:指连续多日吃素。
- 盈簋:指装满食物的器皿。
- 乌皮之几:指黑色的桌子。
- 貂皮裘:指貂皮制成的衣服。
- 六国相:指战国时期的六国宰相。
- 万户侯:指拥有万户封地的侯爵。
- 绣衣霄汉:指高官显贵。
- 赤管岁月:指官员的岁月。
- 吾曹:指我们这些人。
- 南海欧生:指作者自己。
- 蓑笠:指农夫的雨具。
- 阴晴间:指天气变化。
- 子如云兮出岫:指像云一样从山谷中升起。
- 我如鸟兮知还:指像鸟一样知道归巢。
- 玉局三千卷:指丰富的书籍。
- 罗浮四百山:指罗浮山,这里指隐居的地方。
翻译
你看不见王子大,他有着在河汾地区教授学问的家族背景。你看不见范景伯,他有着五湖地区隐逸传统的后代。他们年老仍未升迁,穿着青袍已有四年,这有什么意义呢?手持戟的卫士只能困住扬雄,学者群体只能留下虞荔。西雍东序这样的学校岂能轻视,破旧的砚台和寒毡却充满了情感。六馆的博士们都知道贫穷,四门的先生们已经老了。昨天连续六天雨不停,长安城中满城都是水。房屋上漏下湿,墙壁几乎倒塌,白天和夜晚床铺多次移动。卷起帘幕,雨水淋漓,抱着书籍,开门呼唤邻居。过了中午炊烟还在等待柴火,连续多日吃素,食物装满器皿。两位学者高歌,百事不忧,坐在黑色的桌子旁,穿着貂皮衣服。谁是六国时期的宰相,这岂足道哉,万户侯又算得了什么。高官显贵为何不策马离去,官员的岁月却与我们这些人相伴。你看不见南海的欧生也闭关,农夫的雨具用在天气变化之间。你像云一样从山谷中升起,我像鸟一样知道归巢。带着丰富的书籍,乞求隐居在罗浮山。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两位学者的描绘,展现了他们在困境中依然保持高洁的情操和对学问的执着。诗中“一官白首犹未迁,四载青袍有何意”反映了他们长期未得升迁的境遇,而“破砚寒毡太有情”则表达了他们对学问的热爱。通过对雨中困境的描写,如“上漏下湿墙几倾”,展现了他们生活的艰辛。最后,诗人以隐逸的向往作结,表达了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高官显贵的超然态度。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对细节的刻画,展现了诗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
欧大任的其他作品
- 《 同黎郎中过乔评事饮丁香花下 》 —— [ 明 ] 欧大任
- 《 寄远词二首 》 —— [ 明 ] 欧大任
- 《 周选部国雍张光禄元易见过得人字 》 —— [ 明 ] 欧大任
- 《 答朱兵宪秉器九日潼关见寄二首 》 —— [ 明 ] 欧大任
- 《 灵谷酌八功德水 》 —— [ 明 ] 欧大任
- 《 题朱贞吉蝉雀画扇 》 —— [ 明 ] 欧大任
- 《 答朱用晦怀予光州之作予时游河洛已归岭南 》 —— [ 明 ] 欧大任
- 《 题大司马王公伯安画像 》 —— [ 明 ] 欧大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