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长陵

居庸叠嶂俯桑乾,终古长陵王气盘。 凉雨石城千堞雪,秋风金阙万松寒。 鼎湖弓剑胡天远,原庙衣冠汉月残。 三驾犁庭思帝力,北门封守在长安。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yè):拜见。
  • 长陵: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位于今南京市。
  • 居庸:即居庸关,位于今北京市昌平区,是古代长城的重要关口。
  • 叠嶂:重叠的山峰。
  • 桑乾:即桑干河,流经北京和河北的一条河流。
  • 王气:指帝王之气,象征国家的繁荣昌盛。
  • 石城:指南京城,因城墙坚固如石而得名。
  • 千堞:千座城墙上的垛口,堞(dié)指城墙上的矮墙。
  • 金阙:指皇宫,这里特指明代的皇宫。
  • 万松:指皇宫周围种植的松树。
  • 鼎湖:传说中黄帝升天的地方,这里借指帝王去世。
  • 弓剑:指帝王的遗物,象征帝王的权威。
  • 原庙:指帝王的宗庙。
  • 衣冠:指帝王的服饰,也指帝王的遗像。
  • 汉月:指汉代的月亮,这里借指古代的辉煌。
  • 三驾:指三次出征。
  • 犁庭:指平定边疆,犁庭扫穴的意思。
  • 北门:指国家的北方边疆。
  • 封守:指守卫边疆的将领。
  • 长安:古代中国的首都,这里借指国家的中心。

翻译

站在居庸关上,俯瞰着桑干河,重叠的山峰下,长陵的王气似乎永远盘旋。南京城在凉雨中,千座城墙上的垛口覆盖着雪,秋风中,皇宫周围的万松显得格外寒冷。帝王的遗物和权威随着胡天的远去而消逝,宗庙中的帝王遗像在汉代的月光下显得残破。三次出征平定边疆,体现了帝王的伟大力量,而北方的边疆则由忠诚的将领守护着国家的中心。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长陵、居庸关、南京城等地的描绘,展现了明代的历史沧桑和帝国的辉煌。诗中运用了许多象征和隐喻,如“王气”、“鼎湖弓剑”、“汉月”等,表达了对明代帝国的怀念和对帝王功业的赞颂。同时,诗中也透露出对边疆安全的关切和对守边将领的敬意。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丰富,是明代诗歌中的佳作。

欧大任

明广东顺德人,字祯伯。嘉靖间由岁贡生官至南京工部郎中。工诗。为“广五子”之一。卒年八十。有《虞部集》、《百粤先贤志》。 ► 392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