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同李明府过千佛寺访澧公八韵

忻逢陶令约,一过远公居。 贝叶时犹诵,桦皮手自书。 江鸥分半席,林虎傍前除。 慧日亭亭住,慈云冉冉舒。 舌波诸海里,头雪五台馀。 热恼身何病,清凉性亦虚。 梦应通蠡泽,社尚结匡庐。 悟后求真我,浮生信六如。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xīn):高兴,喜悦。
  • 陶令:指陶渊明,东晋时期的文学家,因其曾任彭泽县令,故称陶令。
  • 远公:指东晋高僧慧远,此处借指澧公。
  • 贝叶:指佛经,因古印度用贝多罗树叶书写佛经而得名。
  • 桦皮:桦树皮,古代有时用以书写。
  • 前除:前面的台阶。
  • 慧日:比喻佛的智慧如日光普照。
  • 慈云:比喻佛的慈悲如云覆盖众生。
  • 舌波:比喻言辞如波涛般广博。
  • 五台:指五台山,中国佛教名山之一。
  • 热恼:指烦恼、痛苦。
  • 清凉:指心境的宁静、平和。
  • 蠡泽:指湖泊,此处可能指作者梦中所见之地。
  • :指佛教的社团或组织。
  • 匡庐:指庐山,古代文人常在此结社论道。
  • 六如:佛教用语,指人生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

翻译

高兴地接受了陶渊明的邀请,前往拜访远公的居所。佛经时常被诵读,桦树皮上亲手书写着经文。江边的鸥鸟分享着半席之地,林中的老虎陪伴在前面的台阶旁。佛的智慧如日光般照耀,慈悲如云缓缓展开。言辞广博如海,头上的白发如同五台山上的余雪。身陷烦恼之病,心境的宁静也是虚幻的。梦中应能通达湖泊之地,社团依旧结在庐山。悟道后寻求真实的自我,人生确实如梦如幻。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拜访高僧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佛教智慧和慈悲的向往。诗中运用了丰富的佛教意象,如“贝叶”、“慧日”、“慈云”等,展现了作者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同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如“江鸥”、“林虎”,增添了诗的生动性和意境美。最后,作者通过对人生的思考,表达了对真实自我的追求和对人生如梦的深刻感悟。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富有哲理和艺术魅力的佳作。

欧大任

明广东顺德人,字祯伯。嘉靖间由岁贡生官至南京工部郎中。工诗。为“广五子”之一。卒年八十。有《虞部集》、《百粤先贤志》。 ► 392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