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岱二首

天风飒飒起秦松,鸾鹤相随上岱宗。 石暗客窥千岁字,雪残僧扣万山钟。 翠华日月开虞狩,玉检云霞护汉封。 曾是仙人期六博,夜来还借二茅龙。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飒飒 (sà sà):形容风声。
  • 秦松:指泰山上的松树,因泰山古属秦地,故称。
  • 鸾鹤:传说中的神鸟,常用来象征仙境或神仙。
  • 岱宗:泰山的别称,古代认为泰山是五岳之首,宗者,尊也。
  • 千岁字:指古代刻在石上的文字,因年代久远而显得神秘。
  • 雪残:雪后残余的景象。
  • 万山钟:指山中的钟声,因回荡在群山之间而得名。
  • 翠华:指皇帝的仪仗,用翠鸟羽毛装饰的旗帜。
  • 虞狩:指古代帝王虞舜的狩猎活动。
  • 玉检:古代帝王封禅时用来盛放玉牒的器具。
  • 汉封:指汉武帝封禅泰山的历史事件。
  • 六博:古代的一种博戏,这里指与仙人共游。
  • 二茅龙:指传说中的神兽,能助人飞行。

翻译

天风呼啸,吹动着泰山上的秦松,我仿佛与鸾鹤一同飞升至岱宗之巅。 石壁上暗淡的客人们窥视着古老的千岁文字,雪后残余的景象中,僧人敲响了回荡在万山之间的钟声。 皇帝的仪仗在日月中展开,如同虞舜的狩猎,而玉检中封存的云霞,守护着汉武帝的封禅遗迹。 我曾是仙人邀请共游六博的伙伴,夜晚归来,还借用了二茅龙的神力。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登上泰山时的壮阔景象和深邃意境。通过天风、秦松、鸾鹤等自然元素的描绘,展现了泰山的神秘与庄严。诗中“千岁字”与“万山钟”的对比,既体现了历史的厚重,又传达了山中的宁静与深远。后两句则通过皇帝的仪仗和汉武帝的封禅,将泰山的地位与历史意义巧妙结合,表达了对泰山的崇敬之情。结尾的仙人期六博和二茅龙,更是增添了诗作的神话色彩,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超凡脱俗的仙境之中。

欧大任

明广东顺德人,字祯伯。嘉靖间由岁贡生官至南京工部郎中。工诗。为“广五子”之一。卒年八十。有《虞部集》、《百粤先贤志》。 ► 392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