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日石岐海观竞渡

衡波急桨赋蘼芜,谁似怀沙屈左徒。 续命旧颁朱彩缕,辟兵犹佩赤灵符。 天中节序时方豫,海上风烟兴不孤。 楚舞巴歌纷屡进,浮湘西忆洞庭湖。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衡波:指水面波纹。
  • 急桨:指快速划桨。
  • 蘼芜:一种水草,这里指竞渡时的景象。
  • 怀沙:指屈原的《怀沙》篇,屈原投江前所作。
  • 屈左徒:指屈原,曾任左徒官职。
  • 续命:指端午节习俗,用五彩丝线系在手腕上以求长寿。
  • 朱彩缕:指红色的五彩丝线。
  • 辟兵:指避免战争或灾难。
  • 赤灵符:指红色的符咒,用于辟邪。
  • 天中节序:指端午节,又称天中节。
  • :指愉快,欢乐。
  • 海上风烟:指海上的风景。
  • 楚舞巴歌:指楚地的舞蹈和巴地的歌曲。
  • 浮湘:指漂浮在湘江上。
  • 洞庭湖:指湖南省的洞庭湖,屈原的故乡。

翻译

在水面波纹中快速划桨,竞渡的景象如同蘼芜一般,谁能像屈原那样怀沙自沉。端午节习俗中,旧时颁发的红色五彩丝线用来续命,红色的符咒用来辟邪。端午节的欢乐气氛正浓,海上的风景也让人兴致不减。楚地的舞蹈和巴地的歌曲纷纷上演,让人不禁想起漂浮在湘江上的屈原和洞庭湖。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端午节在石岐海观看竞渡的场景,通过对水面波纹、快速划桨的描写,展现了竞渡的热闹和激烈。诗中“谁似怀沙屈左徒”一句,表达了对屈原的怀念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同时,通过端午节的习俗和海上的风景,传达了节日的欢乐气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后,通过楚舞巴歌和洞庭湖的联想,加深了对屈原和楚文化的情感联系。整体上,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明代文人对传统节日的热爱和对历史文化的传承。

欧大任

明广东顺德人,字祯伯。嘉靖间由岁贡生官至南京工部郎中。工诗。为“广五子”之一。卒年八十。有《虞部集》、《百粤先贤志》。 ► 392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