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伯宁春晴江岫图为吕仲善题

尚书襟怀绝潇洒,挥毫往往凌董马。 平生一笔颇自珍,数尺新图为君写。 齐山遥接吴山青,碧波万顷孤帆征。 东风绿遍汀洲草,总是歧亭离别情。 一向江南一江北,离情浩荡嗟何极。 正如江上之碧波,纵有井刀那剪得。 当时已足令心愁,如今况复隔罗浮。 掩图却上高台望,但见远海连天流。 暮归朝出谁与侣,蜃雾蛮烟结凄楚。 木棉花落鹦鹉飞,苦竹丛深鹧鸪语。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xiù):山。
  • 挥毫:指写字或作画。
  • 凌董马:超过董源、马远。董源、马远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画家。
  • 碧波万顷:形容水面碧绿广阔,顷,土地面积单位。
  • 汀洲:水边平地。
  • 歧亭:指分别的地方。
  • (jiē):表示感叹、叹息。
  • (nǎ):同“哪”,怎么。
  • 罗浮:山名,在广东境内。
  • (shèn)雾:一种自然现象,光线经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折射或反射,把远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的奇异幻景。
  • 蛮烟:南方边远地区山林中的瘴气。

翻译

尚书的胸怀极其潇洒,挥笔作画常常胜过董源和马远。他平生对自己的画作很珍视,却为您写了这数尺新图。 齐山远远地连接着吴山,呈现出一片青葱,碧波万顷的江面上,一只孤帆在前行。 东风吹绿了水边平地上的草,这总是让人想起在歧亭分别时的情意。 一个在江南,一个在江北,离别的情感浩荡无穷,不知何时才是尽头。 就像江面上的碧波,纵然有剪刀,又怎能剪断呢? 当时就已经足够让人忧愁了,如今更何况又隔着罗浮山。 掩上画卷,登上高台远望,只看到远方的大海连着天际流淌。 傍晚归去早晨出来,谁与他相伴呢?只有蜃雾和蛮烟,构成了一片凄凉苦楚的景象。 木棉花飘落,鹦鹉飞翔,苦竹丛深,鹧鸪啼叫。

赏析

这首诗以描绘周伯宁的画作展开,通过对画面中景色的描写,如齐山吴山的青葱、碧波万顷的江面、孤帆征行、东风绿草等,营造出一种宏大而富有诗意的意境。同时,诗中融入了离别的情感,将景色与情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那种浩荡的离愁别绪。如“东风绿遍汀洲草,总是歧亭离别情”“离情浩荡嗟何极。正如江上之碧波,纵有井刀那剪得”等诗句,深刻地表达了离别的痛苦和无奈。最后,诗中对远方景象的描述以及对孤独凄凉氛围的烘托,如“掩图却上高台望,但见远海连天流”“暮归朝出谁与侣,蜃雾蛮烟结凄楚”,进一步增强了诗的感染力,让读者对这种离情别绪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题画诗。

苏伯衡

元明间浙江金华人,字平仲,友龙子。博涉群籍,文词蔚赡有法,以善古文闻名于时。元末贡于乡,洪武间入礼贤馆,为国子学录,迁学正,擢翰林编修。十年,宋濂荐以自代,以疾力辞。二十一年聘主会试,寻为处州教授。以表笺忤旨下狱死。二子救父并被刑,士论惜之。有《苏平仲集》存世。 ► 4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