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事漫成
秦皇焚书书不绝,儒生冒禁还矜说。
可怜汉主重萧何,溺冠慢骂翻成劣。
少年哀之失鉴之,漫尔攻书不攻律。
世情莫道古今殊,吏笔儒书仍甲乙。
往事空闻塞上翁,眼前地步分雌雄。
春光满目醉人处,李花能白桃花红。
岂其物态各有定,谁将得失雠东风。
放怀且吸杯中月,婵娟浩荡波溶溶。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秦皇:指秦始皇嬴政。
- 焚书:秦始皇为加强思想控制而采取的焚毁民间藏书的措施。
- 儒生:指读书人,尤指崇奉孔子学说的人。
- 冒禁:违犯禁令。
- 矜说:夸耀地说。
- 汉主:这里指汉高祖刘邦。
- 萧何:西汉开国功臣、政治家,刘邦的重要谋士和丞相。
- 溺(nì)冠:原指摘掉帽子向对方泼尿,以示对人的侮辱。这里指汉高祖对儒生的轻慢态度。
- 漫尔:随意地。
- 攻书:读书学习。
- 攻律:学习法律、规则。
- 吏笔儒书:官吏的文书和儒生的书籍。
- 甲乙:指评定优劣或分等级。
- 塞上翁:典出《淮南子·人间训》,指忘身物外,乐天知命,不以得失为怀的人。
- 婵娟:形容月色明媚或指明月。
- 浩荡:形容广阔或浩大。
翻译
秦始皇焚烧书籍但书并没有断绝,儒生违犯禁令还自夸言说。 可怜汉高祖看重萧何,却对儒生轻慢辱骂,反而显得恶劣。 年轻人为这些事感到悲哀却没有从中吸取教训,只是随意地读书而不学习规则。 世间的情况不要说古代和现在不同,官吏的文书和儒生的书籍仍然有优劣之分。 过去的事只听说过像塞上翁那样的人,眼前的情况才能分辨出高下。 春天的景色满眼都是让人陶醉的地方,李花能白桃花能红。 难道事物的形态各自有其固定的样子,谁又能把得失都归咎于东风呢? 放开胸怀姑且享受杯中的月影,明月皎洁,波光溶溶。
赏析
这首诗以历史事件和现实情况为背景,表达了对世事的看法和思考。诗的开头提到秦始皇焚书,儒生却依然违禁言说,揭示了知识和思想的顽强生命力。接着说汉高祖重萧何而轻慢儒生,指出了统治者对待人才的不当态度。诗人认为年轻人应该从这些历史中吸取教训,不仅要读书学习,还要懂得规则。诗中还提到世间的情况古今相似,事物都有其优劣之分。后面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进一步探讨了事物的本质和得失的关系,认为不能简单地将得失归咎于外部因素。最后,诗人表达了要放开胸怀,享受美好时光的豁达态度。整首诗既有对历史的反思,也有对现实的关照,同时还蕴含着一种对人生的豁达和对美好事物的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