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曹嗣山总河三首

禹功犹在眼,汉策若为纷。 似鹊填何补,其鱼叹岂闻。 中台今省月,宝鼎欲敲云。 一片征南石,兼书白郑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禹功:指大禹治水的功绩。
  • 汉策:汉代的政策或策略。
  • 鹊填:传说中鹊鸟填海的故事,比喻微小的努力难以改变大局。
  • 其鱼:指《庄子》中的寓言,鱼在水中自由游动,比喻无忧无虑的生活。
  • 中台:古代官署名,这里指中央政府。
  • 宝鼎:古代象征国家权力的重器。
  • 征南石:指南征时所立的石碑,记录功勋。
  • 白郑勋:指白起和郑国的功勋,这里泛指功勋。

翻译

大禹治水的功绩仿佛还在眼前,汉代的政策又如何能纷繁复杂。 就像鹊鸟填海,微小的努力能补救什么?那鱼儿在水中自由游动,它们的叹息又怎能听闻。 中央政府的月亮如今照耀着省察,象征权力的宝鼎似乎要敲破云霄。 一块记录南征功勋的石碑,同时书写着白起和郑国的辉煌。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大禹治水和汉代政策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功绩的缅怀和对现实政策的思考。诗中运用了鹊填海和鱼游水的寓言,形象地描绘了微小努力与宏大历史之间的对比。后两句则通过中台、宝鼎等象征性语言,展现了中央政府的权威和历史的厚重。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体现了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洞察。

董其昌

董其昌

明松江府华亭人,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编修,天启时累官南京礼部尚书。以阉党柄政,请告归。崇祯四年起故官,掌詹事府事。三年后致仕。工书法,初学颜真卿,又学虞世南,出入魏晋各大家,书风率易中得秀色,章法疏宕秀逸,为一代大家。又擅山水画,远宗董源、巨然,近学黄公望、倪瓒,融其笔墨,自成清润明秀一格。画论标榜文人气息,以佛教宗派喻画史各家为“南北宗”,推崇南宗为文人画之正脉,影响波及至今。卒谥文敏。有《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画旨》、《画眼》等。 ► 59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