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启南画障为张通守题

石田老人非画师,胸中丘壑天所私。 挥毫便觉真趣发,意到岂借丹青施。 通守张君画成癖,半幅生绡比全璧。 望中谓作云门山,游人拟办登山屐。 峰回路转溪流长,谁向石林开草堂。 风檐举手欲相问,扁舟载客来何方。 老人画出今人上,乡评未数黄公望。 一石俄成斧劈痕,不类群羊更奇壮。 石田隐处轻辋川,秀句却似王维传。 吴歌一日变楚语,幽芳懒斗春花妍。 我从胥门八回过,古寺长邀听经坐。 老人不惜与画山,击节诗成几人和。 尚方有诏徵遗才,白发苍颜能一来。 还君此图意无限,停云正绕姑苏台。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石田老人:指沈启南,因其号石田,故称。
  • 胸中丘壑:比喻心中有深远的意境和构思。
  • 丹青:指绘画用的颜料,也泛指绘画艺术。
  • 生绡:生丝织成的薄绸,常用于作画。
  • 云门山:山名,此处指画中的山景。
  • 登山屐:登山时穿的鞋,此处指游人准备登山。
  • 石林:由众多奇石组成的景观。
  • 扁舟:小船。
  • 乡评:乡里的评价。
  • 黄公望:元代著名画家。
  • 斧劈痕:形容山石的纹理像斧头劈开的样子。
  • 辋川:地名,王维曾在此隐居,此处指沈启南的隐居之地。
  • 王维:唐代著名诗人、画家。
  • 吴歌:吴地的歌曲。
  • 楚语:楚地的语言,此处指吴歌变成了楚歌。
  • 春花妍:春天的花朵美丽。
  • 胥门:地名,苏州的古称。
  • 尚方有诏:指皇帝的诏书。
  • 遗才:指被忽视的人才。
  • 停云:停留的云,比喻思绪或情感的凝结。
  • 姑苏台:苏州的古迹,此处指苏州。

翻译

石田老人并非职业画师,但他心中有着天赐的深远意境。他挥毫作画,便能自然流露出真挚的趣味,他的画意并非依赖于颜料的涂抹。张通守对画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将一幅半幅的生绡画视为珍宝。从画中望去,人们以为画的是云门山,游人们准备好了登山的鞋履。山峰回转,溪流绵长,不知是谁在石林中开辟了草堂。风檐下,我举手想要询问,那小船载着客人来自何方。老人的画技在今人之上,乡里的评价也超过了黄公望。一块石头突然呈现出斧劈的痕迹,不同于群羊的景象,更加奇异壮观。石田隐居之地虽不如辋川,但他的秀丽诗句却像王维的传世之作。吴地的歌曲突然变成了楚歌,幽静的花朵懒得与春花争艳。我曾八次经过胥门,古寺中常邀请我坐听经文。老人不惜赠我画山,我击节吟诗,却少有人和。皇帝的诏书征召遗才,白发苍颜的老人能否一来。我将这幅画归还给你,心中有着无限的思绪,停云正环绕着姑苏台。

赏析

这首作品赞美了石田老人沈启南的画技和诗才,通过对比和比喻,展现了他的艺术成就和深远影响。诗中,“胸中丘壑天所私”一句,即表明沈启南的画作源于其内心的丰富想象和自然天赋。后文通过对画作的描述,如“一石俄成斧劈痕”,生动地描绘了画中山石的独特之处,体现了沈启南画风的独特和创新。同时,诗中也透露出对沈启南晚年生活的关注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表达了对这位艺术家的深深敬意和怀念。

程敏政

明徽州府休宁人,字克勤。程信子。成化二年进士。授编修,历左谕德,以学问该博著称。弘治中官至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见唐寅乡试卷,激赏之。十二年,主持会试,以试题外泄,被劾为通关节于唐寅等,下狱。寻勒致仕卒。有《新安文献志》、《明文衡》、《篁墩集》。 ► 25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