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贤诗二章平江伯陈恭襄公

周公起江右,历官大司空。 文章夙有志,尝叩蓬莱宫。 愿藉九天宠,致身列宿中。 刑曹得良誉,藩辅无全功。 南畿与西浙,国赋忧难充。 主上屡顾之,政柄付此公。 肩舆行列郡,活计归深衷。 仓囷日委积,货布时通融。 出纳有盈缩,岁事无丰凶。 坐令数千里,民力不告穷。 纷纷两京道,续续舟车通。 邻封借羡馀,边檄分陈红。 东南二十年,一老如帡幪。 云胡事弗偶,谗起惊宸聪。 公归浩难期,民惠嗟无终。 所在貌公容,如奉家主翁。 我生已迟暮,素仰先达风。 兹来识民隐,非独暵涝螽。 文法岂不密,治效将无同。 公名当益显,日与江流东。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周公:此处指陈恭襄公,因其功绩卓著,被比作周公。
  • 江右:指长江下游以西地区,即今江西省一带。
  • 大司空:古代官名,掌管工程、水利等事务。
  • 文章:指文学才能。
  • 蓬莱宫:神话中的仙宫,此处比喻朝廷。
  • 九天:指天空最高处,比喻朝廷。
  • 列宿:指星宿,比喻高官显贵。
  • 刑曹:指司法部门。
  • 藩辅:指地方的辅助官员。
  • 南畿:指南方的京畿地区。
  • 西浙:指浙江西部地区。
  • 国赋:国家的税收。
  • 肩舆:指轿子。
  • 活计:生计,此处指治理方法。
  • 仓囷:仓库。
  • 货布:货币。
  • 出纳:财政的收支。
  • 岁事:一年的农事。
  • 民力:民众的劳力。
  • 两京道:指连接南北两京的道路。
  • 羡馀:多余的财物。
  • 边檄:边疆的文书。
  • 帡幪:庇护。
  • 宸聪:皇帝的听闻。
  • 迟暮:晚年。
  • 先达:前辈。
  • 民隐:民众的疾苦。
  • 暵涝螽:旱涝虫害。
  • 文法:法律条文。
  • 治效:治理的效果。

翻译

周公起家于江右,历任大司空之职。他自幼有志于文学,曾向朝廷进献文章。他希望借助朝廷的宠爱,成为高官显贵。在司法部门得到良好声誉,但在地方辅助官员的职位上却未能全功。南方的京畿和浙江西部地区,国家的税收难以充足。皇上多次关注此事,最终将政务大权交给了他。他乘坐轿子巡视各郡,治理方法深得民心。仓库日益充实,货币流通顺畅。财政收支有盈余,年成无论丰歉都能应对。他使得数千里内的民力不至于耗尽。两京之间的道路繁忙,船只车辆络绎不绝。邻近地区借用他的多余财物,边疆文书分发红色标记。东南地区二十年来,他如同庇护一般。但事情并不总是顺利,谗言惊动了皇帝。他的归来难以预料,民众的恩惠也难以持续。各地都描绘他的容貌,如同尊敬家中的主人。我已到晚年,一直仰慕前辈的风范。此次来访,了解民众的疾苦,不仅仅是旱涝虫害。法律条文虽密,治理效果却未必相同。他的名声应当更加显赫,如同江水东流不息。

赏析

这首作品赞颂了陈恭襄公的政绩和品德,通过对其治理方法和成就的描述,展现了他的智慧和为民之心。诗中运用了许多比喻和象征,如将陈恭襄公比作周公,用“九天”、“列宿”等词汇描绘其高贵的地位和志向。同时,诗中也透露出对陈恭襄公遭遇谗言的遗憾和对民众疾苦的同情。整首诗语言典雅,意境深远,表达了对陈恭襄公的敬仰和对国家民生的关切。

程敏政

明徽州府休宁人,字克勤。程信子。成化二年进士。授编修,历左谕德,以学问该博著称。弘治中官至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见唐寅乡试卷,激赏之。十二年,主持会试,以试题外泄,被劾为通关节于唐寅等,下狱。寻勒致仕卒。有《新安文献志》、《明文衡》、《篁墩集》。 ► 25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