詶杨霁寰中丞

玄阁宁论阻问奇,征南新勒万潭碑。 冥心巳入风蝉定,得句偏饶绣虎诗。 舞羽营门酋长侍,授书桥畔老人期。 桂林我亦怀平子,岂有双金报所思。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chóu):答谢,酬答。
  • 杨霁寰:人名,可能是诗人的朋友或同僚。
  • 中丞:古代官职名,相当于现代的副省级官员。
  • 玄阁:指深邃的阁楼,这里可能指杨霁寰的居所或办公地点。
  • 征南:指南征,即向南方出征。
  • 万潭碑:指记录重大事件的石碑,这里可能指征南战役的纪念碑。
  • 冥心:深思,专心致志。
  • 风蝉:秋天的蝉,常用来象征秋天的寂静或哀思。
  • 得句:指写诗时得到佳句。
  • 偏饶:特别丰富。
  • 绣虎诗:形容诗文华丽、有才华。
  • 舞羽营门:指军营中的仪式,羽指旌旗上的羽毛。
  • 酋长侍:指部落的领袖或首领侍立。
  • 授书桥畔:在桥边传授书籍或知识。
  • 老人期:期待或等待老人。
  • 桂林:地名,今广西桂林市。
  • 怀平子:怀念平子,平子可能是诗人的朋友或同僚。
  • 双金:双重的礼物或奖赏。

翻译

在深邃的阁楼中,我何尝在乎路途的阻隔,只为答谢你的问奇。征南的新碑已经刻好,记录着万潭的战役。我深思熟虑,心境已如秋蝉般静定,写出的诗句特别丰富,华丽如绣虎。在军营门前,部落的领袖侍立,我在桥边传授书籍,期待着老人的到来。在桂林,我也怀念着平子,怎能只有双重的礼物来报答我的思念呢?

赏析

这首诗是董其昌对杨霁寰的答谢之作,通过描述自己在深思与创作中的心境,以及对友人的怀念和答谢之情,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修养和情感世界。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玄阁”、“万潭碑”、“风蝉”等,构建了一个深邃而富有情感的诗境。通过对“绣虎诗”和“双金”等词语的运用,诗人表达了自己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董其昌诗歌中的佳作。

董其昌

董其昌

明松江府华亭人,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编修,天启时累官南京礼部尚书。以阉党柄政,请告归。崇祯四年起故官,掌詹事府事。三年后致仕。工书法,初学颜真卿,又学虞世南,出入魏晋各大家,书风率易中得秀色,章法疏宕秀逸,为一代大家。又擅山水画,远宗董源、巨然,近学黄公望、倪瓒,融其笔墨,自成清润明秀一格。画论标榜文人气息,以佛教宗派喻画史各家为“南北宗”,推崇南宗为文人画之正脉,影响波及至今。卒谥文敏。有《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画旨》、《画眼》等。 ► 59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