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黎里普济院书壁怀南邦长老

· 虞堪
空花室里听清秋,身世俱忘得自由。 风雨萧条来北窦,蒹葭瑟缩响南洲。 瞿昙喻法开金像,禅衲当机竖玉楼。 却话西余山下客,在川何不棹归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空花室:指清静无为的禅室。
  • 身世俱忘:忘却个人的出身和境遇。
  • 风雨萧条:形容环境凄凉。
  • 北窦:北方的洞穴或隐喻北方的边疆。
  • 蒹葭瑟缩:蒹葭指芦苇,瑟缩形容芦苇在风中摇摆的样子。
  • 南洲:指南方的土地。
  • 瞿昙:指佛陀。
  • 喻法:比喻佛法。
  • 开金像:指佛像。
  • 禅衲:指僧衣,代指僧人。
  • 当机:指适时,恰当的时机。
  • 竖玉楼:比喻建立佛法的高楼。
  • 西余山:山名,具体位置不详。
  • 在川:在河边。
  • 棹归舟:划船回家。

翻译

在清静的禅室里聆听秋天的声音,忘却了自身的境遇,获得了自由。风雨凄凉地吹过北方的边疆,芦苇在风中摇摆,响彻南方的土地。佛陀用佛法比喻,开启了佛像的智慧,僧人在适当的时机建立了佛法的高楼。回想起西余山下的客人,他们在河边为何不划船回家呢?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禅室中的深邃体验,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情感。诗中“空花室”与“身世俱忘”相映成趣,展现了诗人对禅境的深刻理解和向往。后文通过对风雨、蒹葭的描绘,以及对佛陀和僧人的比喻,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对佛法和禅修生活的赞美。结尾处的“西余山下客”与“棹归舟”则带有哲理意味,引发读者对人生归宿的思考。

虞堪

元末明初苏州府长洲人,字克用,一字胜伯。元末隐居不仕。家藏书甚富,手自编辑。好诗,工山水。洪武中为云南府学教授,卒官。有《希澹园诗集》。 ► 32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