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事六首

画戟门前车马稀,东市洒血沾朝衣。双眸只辨斗间气,中台转盼无光辉。 华亭清泪如哽咽,月中空唤行人归。君不见法家火瓮吁可怖,他年恐堕厓州户。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画戟(jǐ):一种古代兵器,在诗中代指权贵的仪仗。
  • 东市:汉代在长安东市处决犯人,后借指刑场。这里指权贵陷害忠良之处。
  • 斗间气:指象征帝王的祥瑞之气。这里指官员们为了争夺权力而互相倾轧。
  • 中台:星名,在三台之中。诗中借指朝廷中枢机构。
  • 华亭:古地名,在今上海市松江区,这里借指被害的忠臣。
  • 哽咽(yè):哭时不能痛快地出声。
  • 法家: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流派,以主张严刑峻法著称,这里指滥用刑法的人。
  • 火瓮:一种残酷的刑法用具,将人投入瓮中用火烤死。
  • 厓(yá)州:今海南省琼山县,古代常作为流放犯人的地方。

翻译

权贵门前的车马变得稀少,东市上有人洒血,血迹沾染了朝衣。(官场众人)双眼只分辨着权力争夺中的祥瑞之气,朝廷中枢转眼之间就失去了光辉。 在华亭被害的忠臣悲痛落泪,如泣如诉,月中仿佛在空喊着行人归来。您难道没看到那滥用刑法的火瓮多么可怕吗?只怕将来有人会沦落到被流放至厓州的下场。

赏析

这首诗以隐晦的笔触描绘了官场的黑暗和险恶。诗中通过“画戟门前车马稀”“东市洒血沾朝衣”等描写,展现了政治斗争的残酷和血腥。“双眸只辨斗间气,中台转盼无光辉”则深刻地揭示了官员们为了权力而争斗,导致朝廷中枢失去了应有的光辉和正义。“华亭清泪如哽咽,月中空唤行人归”表达了对被害忠臣的同情和哀思。最后两句“君不见法家火瓮吁可怖,他年恐堕厓州户”,则是对滥用刑法的警告,暗示了这种行为可能带来的可怕后果。整首诗意境深沉,寓意深刻,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忧虑。

顾梦圭

明苏州府昆山人,字武祥,号雍里。嘉靖二年进士。授刑部主事,累官至江西右布政使,未赴任,疏请致仕。为人敦厚,嗜文学,常闭门读书,自奉如寒素。有《就正编》、《疣赘录》。 ► 1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