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司成振之将乞终养梦公服秉笏乘青羊而驰及命下乃八月乙未十五日饯于宗易太史西园即席有赠

· 顾清
梦里青羊且信疑,今朝南楚定归期。 先生六馆人师上,圣代千秋孝理时。 朱橘正堪霜后荐,锦衣行见膝前嬉。 三公一日谁轻重,莫问重来鬓有丝。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司成:古代教育贵族子弟之官,后世唐高宗时一度改国子监为司成馆,祭酒为大司成,司业为少司成,后又有所变更。这里指鲁振之的官职。
  • 振之:鲁姓之人的字。
  • 乞终养:请求辞官奉养父母。
  • 南楚:古地区名,这里泛指南方。
  • 六馆:国子监的别称。
  • 孝理:以孝道治理国家。
  • 朱橘:橘子的一种,成熟于秋季,可象征时鲜之物。
  • :进献,送上。
  • 锦衣:这里指华美的衣服,借指显贵之人。

翻译

在梦里看到骑着青羊这事儿让人将信将疑,而今天在南方确定了归家的日期。先生您是国子监众人敬仰的老师,圣明的时代正处于以孝道治理国家之时。朱橘正适合在秋霜之后进献,也能看到您穿着华美的衣服在父母膝前嬉戏。三公的地位哪一天有谁能说清孰轻孰重,不要问再次回来时头发是否已变白。

赏析

这首诗是为鲁振之将要辞官奉养父母而作。诗的首联通过写梦中的情景和现实中南楚归期的确定,引出主题。颔联赞扬鲁振之作为国子监老师的地位以及所处的圣明时代以孝理治国的背景。颈联以朱橘和锦衣的描写,寓意着美好的生活和对鲁振之归家后与亲人团聚的祝愿。尾联则表达了对功名地位的思考,认为其轻重难以衡量,同时也暗示了不必过于在意岁月的流逝和容颜的变化。整首诗意境优美,情感真挚,既表达了对鲁振之的祝福,也反映了对孝道和人生的思考。

顾清

明松江府华亭人,字士廉,号东江。弘治六年进士。授编修,进侍读。平生以名节自励。正德初刘瑾擅权,同邑张文冕附之为显宦,清即绝不与通。瑾衔之,出为南京兵部员外郎。瑾诛,累迁礼部右侍郎。前后请立太子、罢巡幸,疏凡十数上。嘉靖初以礼部尚书致仕,卒谥文僖。工书,笔致清劲。有《松江府志》、《傍秋亭杂记》、《东江家藏集》。 ► 162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