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渡渔翁

归舟古渡头,水急沙力薄。 参差水竹中,石头何磊落。 高浪见渔翁,肤黑发益白。 尽日守缯缴,交谈见素朴。 称彼读书人,云是游仙客。 家住河上村,近亦走风鹤。 天不眷微生,难以事耕凿。 膝边两小儿,食鱼弃鱼骼。 岂知翁力竭,十缯九不获。 世路多艰虞,人生苦缠縳。 万事可镜心,兹游信行乐。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古渡头:古老的渡口。
  • (bó):不坚实,不坚强。
  • 参差(cēn cī):长短、高低不齐的样子。
  • 磊落:众多委积貌。形容石头众多堆积的样子。
  • 缯缴(zēng zhuó):即矰缴,猎取飞鸟的射具。缯,古代对丝织品的统称。缴,系在箭上的丝绳。
  • 风鹤: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

翻译

归来的船只停靠在古老的渡口边,水流湍急,沙地也不坚实。在长短不齐的水竹当中,石头众多堆积着。高大的浪头中出现一位渔翁,他皮肤黝黑,头发却越发显得白了。整天守着猎取飞鸟的射具,与人交谈时能看出他的朴实。他说那些读书人,说是游仙的客人。自己家住在河边的村子里,近来也常常受到惊慌不安的困扰。老天不眷顾卑微的生命,难以从事耕种之事。他膝边的两个小儿,吃鱼时把鱼骨头都丢弃了。哪里知道渔翁已经力气耗尽,十次撒网九次都无所收获。世间的道路多艰难忧患,人生也苦于被束缚。万事都可以当作镜子来审视内心,这次出游确实是一种快乐。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渔翁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感受,反映了社会的现实和人生的艰辛。诗的开头通过描写古渡头的环境,烘托出一种萧索的氛围。接着刻画了渔翁的外貌和行为,展现了他的勤劳和朴实。渔翁讲述自己的生活困境,如老天不眷顾,难以耕种,捕鱼也常常无获,体现了底层人民生活的艰难。诗中还提到了读书人,与渔翁的生活形成对比,暗示了社会的阶层差异。最后,诗人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认为世间充满艰难忧患,人们往往被各种事物束缚,但也指出通过审视内心,在出游中可以找到一些快乐。整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深沉,富有感染力,让读者对渔翁的命运产生同情的同时,也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释今无

今无(一六三三—一六八一),字阿字。番禺人。本万氏子,年十六,参雷峰函是,得度。十七受坛经,至参明上座因缘,闻猫声,大彻宗旨。监栖贤院务,备诸苦行,得遍阅内外典。十九随函是入庐山,中途寒疾垂死,梦神人导之出世,以钝辞,神授药粒,觉乃苏,自此思如泉涌,通三教,年二十二奉师命只身走沈阳,谒师叔函可,相与唱酬,可亟称之。三年渡辽海,涉琼南而归,备尝艰阻,胸次益潇洒廓落。再依雷峰,一旦豁然。住海幢十二年。清圣祖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请藏入北,过山东,闻变,驻锡萧府。十四年回海幢。今无为函是第一法嗣。著有《光宣台全集》。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四有传。 ► 131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