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喜歌

初秋日既望,度腊得欢喜。年年此日欢喜同,今年欢喜那堪比。 喜事看来信逾奇,喜声直透昆崙嵋。长虬啸海海水震,天吴失势冯夷痴。 君不见匡庐之巅金轮峰,万山玉绕紫芙蓉。玻璃瓶耀金刚粒,五色烂绚光玲珑。 当年双树日轮入,四天飞铁狞龙泣。宝山之赩有遗骸,遂令季叶声光及。 西竺异人敦遗化,抱瓶煮铁翔云立。大宋咸平分者谁,一瓶移镇山之北。 石梁疑是鬼神琢,两山巀嵲如玉削。礧岢之气看本雄,矫龙欲去还能约。 代深圮灭神物藏,百灵呵护何可当。丰城之剑昔在地,牛斗之上冲精光。 何况至尊无喻比,黄河见底圣人起。壮穆墙边昱昱光,南归百粤祥云紫。 报我欢声唐孝廉,凤笙龙笛那能似。君不见武陵飘水桃叶流,挂瓢洗耳徒咿咻。 此辈安能有至乐,不达斯理真浮沤。又不见人间万事自凋残,堪嗟勒石燕然山。 楼高偏可坠玉女,秦皇走杀无金丹。邓通铸山倏忽耳,金张赫奕何等閒。 我欲人间效兴福,八宝庄严光夺目。譬如冥晦烧绛灯,衣珠三薰又三沐。 献沙昔日金轮王,四天分塔黄金光。隋文置掌不能数,三十六州皆播扬。 芳尘在眼声在耳,手沾圣泽心茫茫。安得昆吾铜蓝田玉,八棱架空驱鬼斸。 檐楹星月绕还低,远近烟霞生亦俗。十六周尺十尺围,盘狮走豸麒麟嘶。 中间至人如宝月,黄金炜炜流光辉。十三层级表至德,四边力士相持维。 宝阶六道雪山来,镂冰镌月丝文开。绣栌朱柱迎风铎,交罗宝网悬高台。 菰芦弟子有宿根,正当欢喜来相亲。金针乍落水纹合,马牙未爇先氤氲。 点头微笑为办此,恰如食器出千群。入怀之鸠化异宝,卜式输边计不早。 慧远莲台十八贤,旷达如君何处讨。维摩手疾香饭煖,马驹脚硬神州软。 旋开慧剑割浮云,大地嶙峋成琰琬。三禅之乐风可吹,苏门振响声悲悽,我所喜兮凌紫霓。
拼音

所属合集

#七月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1. 既望:指农历每月十六日。
  2. 度腊:这里指度过腊月。
  3. 昆崙嵋:昆仑山和峨眉山,这里代指高山。
  4. 长虬(qiú):传说中的一种龙。
  5. 天吴:古代中国神话中的水神。
  6. 冯夷:传说中的黄河之神,即河伯。
  7. 匡庐:庐山的别称。
  8. 巀嵲(jié niè):形容山势高峻。
  9. 礧岢(léi kě):形容地势高低不平。
  10. 圮灭(pǐ miè):毁坏,灭亡。
  11. 咿咻(yī xiū):叹息呻吟。
  12. (zhú):挖,砍。
  13. 炜炜(wěi wěi):光彩炫耀貌。

翻译

初秋农历十六日,度过腊月心欢喜。年年此日都欢喜,今年欢喜更无比。 喜事看来越发奇,喜声直透高山顶。长虬在海呼啸海水震,天吴失势冯夷痴。 你不见庐山之巅的金轮峰,万山围绕如紫芙蓉。玻璃瓶闪耀着金刚粒,五色绚烂光芒玲珑。 当年双树太阳落入,四天飞铁狞龙哭泣。宝山的赤色有遗迹,使得后代声名光彩传。 西方天竺异人传承教化,抱瓶煮铁祥云中立。大宋咸平年间分给谁,一瓶移镇山之北。 石梁像是鬼神雕琢,两山高峻如玉削成。地势高低不平气势雄,矫龙欲去还能约束。 年代久远神物藏灭,百灵呵护怎能抵挡。丰城之剑昔日在地,牛斗之上冲射精光。 何况至尊无人能比,黄河见底圣人兴起。壮穆墙边光芒闪耀,南归百粤祥云紫气。 回报我欢声的唐孝廉,凤笙龙笛哪能相比。你不见武陵飘水桃叶流,挂瓢洗耳徒然叹息呻吟。 这些人怎能有真正的快乐,不明白这个道理真是浮沫。又不见人间万事自然凋零,可叹刻石燕然山。 楼高偏能让玉女坠落,秦始皇寻求长生却无金丹。邓通铸山瞬间消失,金张显赫又能怎样悠闲。 我想在人间效仿兴福,八宝庄严光芒夺目。就像黑暗中烧绛灯,身佩宝珠多次薰香沐浴。 献上沙子昔日的金轮王,四天分塔闪耀黄金光。隋文帝放置手掌不能数清,三十六州都得以传播。 美好之事在眼前声音在耳旁,手沾圣恩心中迷茫。怎能得到昆吾铜蓝田玉,八棱架空驱赶鬼魔挖掘。 屋檐梁柱星月环绕还显得低,远近烟霞产生也显得俗气。十六周尺十尺围,盘狮走豸麒麟嘶鸣。 中间的至人像宝贵的月亮,黄金光彩闪耀流光辉。十三层台阶表明至德,四边力士相互扶持。 宝阶六道如雪山到来,镂冰镌月丝纹展开。雕花的栏杆朱红的柱子迎着风铎,交织的宝网悬挂在高台上。 菰芦弟子有深厚的根基,正应当欢喜来相亲近。金针刚落入水纹合拢,马牙未烧先有热气。 点头微笑来办理此事,恰如食器出现众多。入怀的斑鸠化为奇异珍宝,卜式输边计策不早。 慧远莲台的十八贤,像您这样旷达的人何处寻找。维摩手快香饭温暖,马驹脚硬神州安稳。 旋开智慧之剑割除浮云,大地崎岖变成美玉。三禅之乐风可吹动,苏门振奋响声悲伤凄凉,我所喜的直上紫霓。

赏析

这首《欢喜歌》内容丰富,意象繁多,充满了对各种奇异景象、历史故事和宗教传说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欢喜之事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神话、历史和宗教元素,如长虬、天吴、冯夷、匡庐、金轮峰等,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庄严的氛围。同时,通过对各种宝物、建筑和景象的描绘,如玻璃瓶、八宝庄严、宝阶六道等,展现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在表达欢喜之情的同时,诗中也不乏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作者通过对比那些追求虚幻快乐和权势的人,如武陵飘水桃叶流、秦始皇、邓通等,强调了真正的快乐和价值在于明白事理、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整首诗语言瑰丽,气势恢宏,富有想象力和艺术感染力。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寓意,传达了作者对人生、宗教和世界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释今无

今无(一六三三—一六八一),字阿字。番禺人。本万氏子,年十六,参雷峰函是,得度。十七受坛经,至参明上座因缘,闻猫声,大彻宗旨。监栖贤院务,备诸苦行,得遍阅内外典。十九随函是入庐山,中途寒疾垂死,梦神人导之出世,以钝辞,神授药粒,觉乃苏,自此思如泉涌,通三教,年二十二奉师命只身走沈阳,谒师叔函可,相与唱酬,可亟称之。三年渡辽海,涉琼南而归,备尝艰阻,胸次益潇洒廓落。再依雷峰,一旦豁然。住海幢十二年。清圣祖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请藏入北,过山东,闻变,驻锡萧府。十四年回海幢。今无为函是第一法嗣。著有《光宣台全集》。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四有传。 ► 131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