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谒陵次三江送行韵

· 顾清
初阳映雪暖欲蒸,千门瑞气通诸陵。 朝廷报本严奠扫,秩礼远自前王兴。 秋霜春雨意惨惨,奁香篚帛心兢兢。 高皇统天祀万世,奋自垄亩挥戟矜。 两都并建始文祖,鼎命重为诸孙凝。 传闻桥山初启邑,鸾舆玉趾几降登。 小臣何幸得将事,敢论暑雨仍寒冰。 经涂百里净如扫,舆夫踊跃誇力胜。 回龙小憩才半道,瞬息已睹洪仁灯。 入门弛担随所适,东寮西馆各有朋。 山僧频见头亦白,为我载演牛车乘。 寒光淩乱入窗户,起视海月摩空升。 瑶宫银阙自万古,虽有晦蚀无亏增。 嫦娥悄立如有恨,欲斩桂树嗟谁能。 斋居元不碍酬咏,公诗险语何层层。 磨崖拟刻永昭颂,挽断千仞寒溪藤。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奠扫(diàn sǎo):祭奠打扫。
  • 秩礼:古代辨上下、贵贱之礼。
  • 惨惨:忧愁,悲痛的样子。
  • 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
  • 奁香篚(fěi)帛:装香的匣子和盛帛的竹器,用于祭祀。
  • (jīn):矛柄,这里可理解为手持兵器。
  • 文祖:有文德之祖,最初的祖先。
  • 鼎命:指帝王之位;国家的命运。
  • :聚集,集中。
  • 桥山:相传为黄帝葬地,因山形如桥,故名。
  • 鸾舆(luán yú):天子的乘舆,亦借指天子。
  • 玉趾:对帝王足迹的敬称,此处指代帝王。
  • 将事:奉命行事。

翻译

冬至这天拜谒陵墓,依三江送别的诗韵而作。 初升的阳光映照着积雪,暖意仿佛要蒸腾起来,千家万户都弥漫着祥瑞之气,通向各个陵墓。朝廷报答祖先的恩情,严格进行祭奠打扫,这种按等级礼仪进行的祭祀活动,远从前代君王兴起。 无论是秋霜还是春雨,情意总是忧愁悲伤,盛放香物和丝帛的器具,让人心中充满敬畏,小心谨慎。高皇帝统领天下,祭祀世世代代,从田垄中奋起,挥动兵器,英勇豪迈。 两都一起修建,从最初有文德的祖先开始,帝王之位和国家命运,重新为子孙们所凝聚。传说在桥山最初建立城邑时,天子的车驾和足迹多次降临。 我这个小臣何等幸运,能够奉命行事,哪里敢说不管是炎热的暑雨还是寒冷的冰雪。经过的道路百里之内干净如清扫过一般,车夫们踊跃前行,夸赞自己力量过人。 返回途中稍作休息,才走到半路,转眼之间就看到了洪仁灯。进入门内放下担子,随意前往,东寮西馆都有朋友。 山中的僧人常见到,头发也已发白,为我讲述牛车乘坐的故事。寒冷的光芒凌乱地照进窗户,起身看到海上升起的明月,在空中摩挲着上升。 美玉般的宫殿从万古以来就存在,虽然有隐晦和蚀损,却没有减少和增添。嫦娥悄然站立,似乎心怀怨恨,想要砍伐桂树,可又有谁能够做到呢? 在斋居期间,原本并不妨碍酬唱吟咏,您的诗中险奇的语句层层叠出。打算在崖石上摹刻永远昭示的颂文,扯断千仞高的寒溪上的藤条。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冬至谒陵的情景,表达了对祖先的敬仰和对朝廷礼仪的重视。诗中通过描写初阳映雪、瑞气通陵、秋霜春雨、奁香篚帛等景象和物品,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同时,诗中也提到了高皇的功绩和统一天下的壮举,以及两都并建的历史,展现了对王朝的自豪和对祖先的感恩之情。

在描写行程和场景时,诗人细腻地刻画了道路的整洁、车夫的踊跃、洪仁灯的出现、山僧的讲述等细节,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谒陵过程中的种种情景。诗中的写景部分,如寒光入窗、海月升空等,增添了诗的意境和美感。

此外,诗中还表达了诗人对斋居酬咏的喜爱和对诗歌创作的热情,以及想要刻石颂文的愿望,显示了诗人的文学才华和对文化传承的重视。总体来说,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历史文化内涵。

顾清

明松江府华亭人,字士廉,号东江。弘治六年进士。授编修,进侍读。平生以名节自励。正德初刘瑾擅权,同邑张文冕附之为显宦,清即绝不与通。瑾衔之,出为南京兵部员外郎。瑾诛,累迁礼部右侍郎。前后请立太子、罢巡幸,疏凡十数上。嘉靖初以礼部尚书致仕,卒谥文僖。工书,笔致清劲。有《松江府志》、《傍秋亭杂记》、《东江家藏集》。 ► 162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