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廷佩方伯临别索诗用珂字韵

· 顾清
门外骊驹白玉珂,十年南北断经过。 腰犀颇觉君来重,鬓雪惊看我已多。 诗草正题戎有翰,烛花休问夜如何。 明朝烟雨潇湘路,惟见溪翁理钓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骊驹(lí jū):纯黑色的马,常用来指代骏马或离别时的坐骑。
  • 方伯:古代诸侯中的领袖,后来泛指地方长官。
  • 珂(kē):像玉的美石,这里指马勒上的装饰品。
  • 南北断经过:长时间在南北两地奔波,很少有机会相聚。
  • 腰犀:犀皮制成的腰带,是古代官员的服饰之一,这里表示身份和地位。
  • 诗草:诗的草稿。
  • 戎(róng):军事,这里指诗句中可能涉及的有关军事或战争的内容。
  • 翰(hàn):原指长而坚硬的羽毛,后来借指毛笔、文章、书信等。这里指诗文中的言辞。
  • 烛花:蜡烛燃烧时烛心结成的花状物,常用来表示时间的流逝。
  • 夜如何:出自《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意思是夜晚到了什么时分。这里引申为询问时间已经多晚了。

翻译

门外停着那匹装饰着白玉珂的骏马,十年间你在南北两地奔波,我们很少有机会相见。 感觉你身份尊贵,腰佩犀带而来,惊讶地发现我已鬓发斑白。 诗的草稿正应该题写有关军事的内容,不要再问夜晚的时间已经多晚了。 明天你将踏上烟雨迷蒙的潇湘之路,只看见溪边的老翁整理着钓鱼的蓑衣。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顾清在与何廷佩方伯分别之际,应其所求而写的诗。诗中通过描绘离别时的场景和对彼此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首联通过“门外骊驹白玉珂”的描写,点明了离别时的情景,“十年南北断经过”则表达了两人长时间分别的现状,为下文的情感抒发做了铺垫。

颔联“腰犀颇觉君来重,鬓雪惊看我已多”,通过对比对方的身份地位和自己的衰老,进一步强调了时光的变迁和人生的无常。

颈联“诗草正题戎有翰,烛花休问夜如何”,表现出诗人对友人的期望,希望他在军事方面有所作为,同时也暗示了离别时的匆忙,没有太多时间停留。

尾联“明朝烟雨潇湘路,惟见溪翁理钓蓑”,描绘了友人明日的行程,那是一条烟雨迷蒙的道路,而诗人自己则留下了对友人的祝福和思念,以溪边老翁整理钓蓑的景象,象征着一种平淡而宁静的生活,也表达了诗人对世事的一种超脱态度。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

顾清

明松江府华亭人,字士廉,号东江。弘治六年进士。授编修,进侍读。平生以名节自励。正德初刘瑾擅权,同邑张文冕附之为显宦,清即绝不与通。瑾衔之,出为南京兵部员外郎。瑾诛,累迁礼部右侍郎。前后请立太子、罢巡幸,疏凡十数上。嘉靖初以礼部尚书致仕,卒谥文僖。工书,笔致清劲。有《松江府志》、《傍秋亭杂记》、《东江家藏集》。 ► 162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