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谒陵三江以诗送次韵留别时连雨初霁

· 顾清
逗晚邻钟忽报晴,已?三日踏泥行。 攀髯空复随鹓侣,奏赋谁当拟墨卿。 红日仰瞻三殿夐,浮云莫遣四山生。 奉辞却恐题诗误,把笔频教候启明。
拼音

所属合集

#中元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中元:指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
  • 谒陵:到陵墓前拜谒。
  • 逗晚:临近傍晚。
  • 攀髯(pān rán):传说黄帝铸鼎于荆山下,鼎成,有龙下迎,黄帝乘之升天,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馀小臣不得上龙身,乃持龙髯,而龙髯拔落,并堕黄帝之弓。百姓遂抱其弓与龙髯而号哭。后用为追随皇帝或哀悼皇帝去世的典故。
  • 鹓侣(yuān lǚ):比喻朝臣。
  • 墨卿:文人的别称。
  • (xiòng):远。

翻译

临近傍晚邻家的钟声忽然报告天晴了,我已经在雨中走了三天的泥泞路。想要追随皇帝却只是空想,如今只能空自像那鹓鹭般的朝臣,又有谁能像文人墨士那般写出好的赋文呢。抬头仰望,那红日照耀着遥远的宫殿,希望不要有浮云出现使得四周的山峰被遮蔽。我奉辞前去,却担心写诗有误,于是握笔频频,等待着黎明的到来,希望能获得灵感。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中元节谒陵后,友人以诗相送,作者次韵留别之作。诗中描绘了作者在雨中行走多日后终于迎来晴天的情景,同时也表达了对朝廷的敬仰和对自己创作的严谨态度。首联通过“逗晚”“报晴”“踏泥行”等词语,营造出一种雨后天晴的氛围,也暗示了行程的艰辛。颔联中“攀髯空复”表达了对皇帝的追随之愿难以实现,“奏赋谁当”则体现了对文学才华的追求和对自己的期望。颈联以“红日”“三殿夐”展现出朝廷的威严和遥远,“浮云莫遣”则表达了对前路明朗的期望。尾联中“奉辞却恐题诗误”体现了作者对此次行程和创作的重视,“把笔频教候启明”则表现出他对灵感的渴望和对完美作品的追求。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展现了作者的文学功底和思想情感。

顾清

明松江府华亭人,字士廉,号东江。弘治六年进士。授编修,进侍读。平生以名节自励。正德初刘瑾擅权,同邑张文冕附之为显宦,清即绝不与通。瑾衔之,出为南京兵部员外郎。瑾诛,累迁礼部右侍郎。前后请立太子、罢巡幸,疏凡十数上。嘉靖初以礼部尚书致仕,卒谥文僖。工书,笔致清劲。有《松江府志》、《傍秋亭杂记》、《东江家藏集》。 ► 162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