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丕显以贡入京将还试乡闱阅其近作赋以赠之
每从场屋叹拘缠,送子临风一怅然。
王路到来长似砥,圣言何必总如天。
炎风赤日三千里,夜雨寒灯二十年。
选作上清堪一笑,也应元只旧时钱。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贡(gòng):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
- 乡闱(wéi):科举时代士人参加乡试的地方,代指乡试。
- 场屋:科举考试的场所,这里指科举考试。
- 王路:指仕途。
- 砥(dǐ):细的磨刀石,这里形容道路平坦。
- 圣言:指圣人的言论,这里可理解为科举考试所依据的经典和教条。
- 上清:道教所称的三清境之一,这里借指科举中获得高第。
翻译
每次在科举考场中感叹受到束缚和纠缠,送你迎风离去时心中一阵怅然。 仕途到来的路看似长久而平坦,圣人的言论何必总是如同天理一般绝对。 在炎热的风、炽热的日下奔波了三千里,在夜晚的雨、寒冷的灯下苦读了二十年。 如果能被选拔为上清之选(科举高中)那堪以一笑,也许应该原本就只是为了旧时的那点功名钱财。
赏析
这首诗是顾清写给陈丕显的赠别诗,诗中表达了对科举制度的一些思考和对陈丕显的勉励与感慨。
首联通过“每从场屋叹拘缠,送子临风一怅然”,表达了诗人对科举考试的束缚和无奈之感,以及送别陈丕显时的怅然心情。
颔联“王路到来长似砥,圣言何必总如天”,对仕途的看似平坦和科举所依据的经典教条的权威性提出了质疑,反映出诗人对传统观念的一种反思。
颈联“炎风赤日三千里,夜雨寒灯二十年”,用“炎风赤日”和“夜雨寒灯”形成鲜明的对比,形象地描绘了陈丕显为科举考试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时间和空间的跨度都很大,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尾联“选作上清堪一笑,也应元只旧时钱”,则表达了对科举成功的一种复杂态度,既希望陈丕显能科举高中,但又对科举的功利性有所感慨。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沉,通过对陈丕显的赠言,反映了当时文人在科举制度下的心态和处境。
顾清
明松江府华亭人,字士廉,号东江。弘治六年进士。授编修,进侍读。平生以名节自励。正德初刘瑾擅权,同邑张文冕附之为显宦,清即绝不与通。瑾衔之,出为南京兵部员外郎。瑾诛,累迁礼部右侍郎。前后请立太子、罢巡幸,疏凡十数上。嘉靖初以礼部尚书致仕,卒谥文僖。工书,笔致清劲。有《松江府志》、《傍秋亭杂记》、《东江家藏集》。
► 1622篇诗文
顾清的其他作品
- 《 十七日得黄克明书报八月四日封事 》 —— [ 明 ] 顾清
- 《 访陈时雨不遇次刘文敷韵 》 —— [ 明 ] 顾清
- 《 对菊用秉之韵 》 —— [ 明 ] 顾清
- 《 归善唐汝达尝侍其先君教华亭京邸相逢恍如一梦于其赴铜鼓学也赋以赠之 》 —— [ 明 ] 顾清
- 《 宋西庄寿诗为懋思太学赋是日迎予西郊 》 —— [ 明 ] 顾清
- 《 题画送都指挥袁君归河间 》 —— [ 明 ] 顾清
- 《 送李师文令将乐 》 —— [ 明 ] 顾清
- 《 十月六日会同年于城东归途有作 》 —— [ 明 ] 顾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