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杂咏六首其二

· 樊阜
乌桕荫我墙,白茅覆我屋。荷朝出耘,依依暮归宿。 少妇勤织缝,诸孙解樵牧。秋风禾黍收,寒日照原陆。 鸟雀啾啾鸣,园篱多草木。官租及早偿,莫待里胥督。
拼音

所属合集

#农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乌桕(wū jiù):一种树,叶子秋天变红,果实可榨油。
  • 白茅:一种常见的草,常用来覆盖屋顶。
  • 荷:这里指扛着锄头。
  • 耘:除草。
  • 依依:形容傍晚时分的景象,也带有归家的温馨感。
  • 樵牧:砍柴和放牧。
  • 禾黍:泛指庄稼。
  • 原陆:原野。
  • 里胥:古代乡村的小官,负责征收税赋。

翻译

乌桕树的阴影遮蔽着我的墙,白茅草覆盖着我的屋。早晨扛着锄头出去除草,傍晚依依不舍地回到家中。 年轻的妇人勤劳地缝纫,孩子们学会了砍柴和放牧。秋风吹过,庄稼已经收割,寒冷的阳光照耀着广阔的原野。 鸟雀啾啾地鸣叫,园子里的篱笆旁长满了草木。官府的租税要及早偿还,不要等到里胥来催促。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明代农村的宁静生活和勤劳的田园景象。通过乌桕、白茅等自然元素的描写,展现了乡村的朴素和自然之美。诗中“荷朝出耘,依依暮归宿”表达了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节奏,而“少妇勤织缝,诸孙解樵牧”则进一步以家庭成员的勤劳形象,体现了乡村生活的和谐与自给自足。最后两句提醒人们及时缴纳官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农民的税赋压力。整体上,诗歌以平和的语调赞美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勤劳,同时也透露出对现实社会责任的关注。

樊阜

明浙江缙云人,字时登。成化四年举人。官延平府学训导。有《樊山摘稿》。 ► 7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