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政乡丛石山歌

女娲补天弃残石,掷落南荒填薮泽。仙家洒露种云根,抽笋成林插天碧。 望之冠冕如伟人,执圭鸣玉万仞身。缤纷争向九嶷去,恍若千官从舜来南巡。 大者轩翔小者仰,旌幢队队森仪仗。又若迎銮候驾追翠华,翠华不返相咨嗟。 须臾山带拖白雾,忽见千官皆缟素。松风涧水助哀音,弓堕龙沉失归路。 君不见,仙政乡,千年山水恨同长。寝陵寂灭铜碑没,泪竹斑斑空断肠。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女娲: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创世女神,传说中她用五彩石补天。
  • 薮泽:指沼泽地。
  • 云根:指山石,因云生于山石间,故称。
  • 冠冕:古代帝王或官员戴的礼帽。
  • 执圭:古代官员手持的玉器,象征身份。
  • 鸣玉:古代官员腰间所佩的玉,行走时发出声响。
  • :古代长度单位,一仞等于八尺。
  • 九嶷:山名,在今湖南省境内,传说中舜帝的葬地。
  • 翠华:皇帝仪仗中用翠鸟羽毛装饰的旗帜。
  • 缟素:白色的丧服。
  • 弓堕龙沉:比喻英雄或重要人物的逝去。
  • 泪竹:指湘妃竹,传说中湘妃因思念舜帝而泪洒竹上,使竹子带有斑点。

翻译

女娲补天时遗弃的残石,被扔到南方的荒野填塞沼泽。仙人在此洒下露水,种植云根,使得山石如笋般生长,形成一片林立的碧绿山峰。

远远望去,这些山峰像戴着冠冕的伟人,手持玉圭,腰佩鸣玉,身高达万仞。它们争相向九嶷山方向延伸,仿佛是千官随舜帝南巡而来。

大山高耸,小山仰望,如同旌旗幢幢的仪仗队。又像是迎接皇帝的驾临,追赶着翠华旗,但翠华旗不再返回,令人叹息。

片刻间,山峰被白雾缭绕,突然看到千官都穿着白色丧服。松风和涧水传来哀伤的音调,英雄逝去,如同弓箭坠落,龙沉入深渊,失去了归途。

你不见那仙政乡,千年的山水间,遗憾与哀愁同样漫长。舜帝的陵墓寂静无人,铜碑已消失,只有泪竹斑斑,空留断肠之痛。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神话传说的元素,描绘了一幅仙境般的山水画卷。诗中,“女娲补天弃残石”开篇即营造出宏大的神话背景,而“仙家洒露种云根”则赋予了自然景观以神秘的生命力。诗中的山峰被赋予了人的形象,如“冠冕如伟人”,“执圭鸣玉”,形象生动,富有想象力。后文通过“缟素”、“哀音”等词语,传达出深沉的哀愁和对古代英雄的缅怀。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达了对自然与历史的深刻感悟。

邓云霄

明广东东莞人,字玄度。万历二十六年进士。授长洲知县,官至广西参政。有《冷邸小言》、《漱玉斋集》、《百花洲集》等。 ► 250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