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文信国祠即柴市故迹

忆昔南冠日,厓山恨未忘。 魂沉柴市月,泪尽蓟门霜。 白雁衔江草,黄龙逐海航。 中原冠剑在,歌舞待巫阳。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拜见。
  • 文信国祠:指祭祀文天祥的祠堂。文天祥,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抗元名臣,民族英雄,死后被追封为“文信国公”。
  • 柴市:文天祥被元朝处决的地方,今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
  • 南冠:指囚犯。
  • 厓山:山名,在今广东新会南,南宋末年,文天祥在此抗击元军。
  • 蓟门:古地名,指今北京一带。
  • 白雁:比喻北方来的使者或消息。
  • 黄龙:古代传说中的神兽,常用来象征帝王或国家。
  • 海航:航海。
  • 冠剑:指官员或士人的服饰和佩剑,这里代指文天祥等抗元英雄。
  • 巫阳:古代传说中的巫师,这里指能够招魂的人。

翻译

回想往昔被囚的日子,厓山的恨意未曾忘怀。 魂魄在柴市的月光下沉寂,泪水在蓟门的霜中流尽。 白雁衔着江边的草,黄龙随着海上的航船。 中原的英雄们依然佩剑在身,歌舞等待着能够招魂的巫阳。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回忆文天祥的抗元事迹和牺牲情景,表达了对英雄的深切怀念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诗中“魂沉柴市月,泪尽蓟门霜”描绘了文天祥英勇就义的悲壮场面,而“中原冠剑在,歌舞待巫阳”则寄托了对英雄魂归故里的期盼。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对文天祥精神的颂扬和传承。

欧大任

明广东顺德人,字祯伯。嘉靖间由岁贡生官至南京工部郎中。工诗。为“广五子”之一。卒年八十。有《虞部集》、《百粤先贤志》。 ► 392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