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月
关山月明风恻恻,万里黄云杂沙砾。夜深羌笛吹一声,征人相看泪沾臆。
古人以绥服奋武卫,耕战守禦不外求。何人倡此戍边策,千载以贻中国忧。
关山月,圆复缺,何忍年年照离别。愿得驰光照明主,莫遣边人望乡苦。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恻恻(cè cè):形容风声凄凉。
- 黄云:指沙漠中的沙尘暴。
- 沙砾(lì):小石子,这里指沙漠中的沙粒。
- 羌笛:古代西北少数民族的一种乐器。
- 沾臆(yì):泪水沾湿胸前。
- 绥服:安抚和服役。
- 奋武卫:奋勇保卫。
- 耕战守禦:耕种和战斗,守卫和防御。
- 不外求:不需要向外寻求帮助。
- 戍边策:守卫边疆的策略。
- 贻(yí):遗留。
- 驰光:快速的光芒,比喻迅速传达消息。
- 明主:贤明的君主。
- 望乡苦:思念家乡的痛苦。
翻译
关山的月亮明亮,风声凄凉,万里黄云夹杂着沙砾。深夜里,一声羌笛响起,远征的士兵们相互看着,泪水沾湿了胸前。
古人通过安抚和服役来奋勇保卫国家,耕种和战斗,守卫和防御都不需要向外寻求帮助。是谁提出了这种守卫边疆的策略,千百年来给中国带来了忧虑。
关山的月亮,圆了又缺,怎能忍心年年照耀着离别的场景。希望能让这光芒迅速照亮贤明的君主,不要让边疆的人们因为思念家乡而痛苦。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边塞的荒凉景象和士兵的思乡之情,通过对关山月、羌笛声等意象的运用,表达了深切的忧国忧民之情。诗中,“关山月明风恻恻”一句,既展现了边塞的辽阔与凄凉,又暗示了士兵们内心的孤寂与哀伤。“何人倡此戍边策,千载以贻中国忧”则直接抒发了对边疆政策的忧虑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深厚的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