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和谦上人秋兴七首

· 刘基
霜飞大野气凄清,日落荒村少客行。 投笔班超空食肉,登楼王粲独伤情。 海壖雨翳旌旗影,淮甸云埋鼓角声。 中夜起瞻天北极,鬓毛萧飒忆神京。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次韵:按照原诗的韵脚和用韵次序作诗。
  • 谦上人:对某位僧人的尊称。
  • 凄清:形容环境或气氛冷清、凄凉。
  • 荒村:偏僻荒凉的村庄。
  • 投笔班超:典故,班超是东汉名将,曾投笔从戎,这里比喻放弃文职投身军旅。
  • 食肉:指享受高官厚禄。
  • 登楼王粲:王粲是东汉末年文学家,曾登楼作赋,表达忧国之情。
  • 海壖(ruán):海边。
  • 淮甸:指淮河流域的平原。
  • 鼓角声:战鼓和号角的声音,常用来象征战争。
  • 中夜:半夜。
  • 天北极:天空的正北方,古人认为那里是天帝的居所。
  • 鬓毛萧飒:形容头发稀疏、衰老。
  • 神京:指京城,这里可能指明朝的都城北京。

翻译

秋霜覆盖了大片田野,气氛显得格外凄凉,夕阳下,荒凉的村庄里几乎没有行人。我像班超那样投笔从戎,却只能空享高官厚禄,无法实现抱负;又像王粲那样登楼远望,独自感伤国家的命运。海边的雨遮蔽了旌旗的影子,淮河平原上的云层掩埋了战鼓和号角的声音。半夜起身,仰望天空的正北方,我的头发已经稀疏,心中不禁怀念起京城的繁华。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的凄凉景象,通过班超和王粲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个人抱负的无奈。诗中“霜飞大野”、“日落荒村”等意象,营造出一种荒凉、孤寂的氛围,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忧国之情。末句“鬓毛萧飒忆神京”更是以个人衰老之景,寄托了对国家未来的深切忧虑和对往昔繁华的怀念,情感深沉,意境悠远。

刘基

刘基

刘基,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杰出的战略家、政治家及文学家,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 162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