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松楸(sōng qiū):松树与楸树。墓地多植,因以代称坟墓。
- 崔嵬(cuī wéi):本指有石的土山,后泛指高山。
- 鸾辂(luán lù):天子王侯所乘之车。
- 霄汉:云霄和天河,指天空。
- 龙宫:这里指陵墓的地宫。
- 银海:道家称眼睛为银海。
- 凫(fú):水鸟,俗称“野鸭”。
- 瑶池:古代神话传说中昆仑山上的池名,西王母所居。
- 八骏:周穆王驾车用的八匹骏马。
- 垂衣:指帝王无为而治。
- 圣泽:帝王的恩泽。
- 攀髯:传说黄帝铸鼎于荆山下,鼎成,有龙下迎,黄帝乘之升天,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余小臣不得上龙身,乃持龙髯,而龙髯拔落,并堕黄帝之弓。百姓遂抱其弓与龙髯而哭。后用为追随皇帝或哀悼皇帝去世的典故。
- 鼎湖:古代传说黄帝在鼎湖乘龙升天。
翻译
陵墓四周的松树和楸树郁郁葱葱,环绕着高大雄伟的山峰,寂寞的春山上,为祭祀而设的帐殿已经敞开。天子的车驾仿佛从天空降下,地宫中深邃如注,夜晚的波涛回荡其间。让人恍惚觉得像在银海中一群野鸭在沐浴,然而再也见不到像西王母瑶池的八骏那样的盛景前来。六年以来,帝王无为而治,恩泽百姓,如今皇帝驾崩,人们无限悲哀,就如同传说中黄帝乘龙升天后,众人攀着龙髯哭泣一般。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昭陵的描写和感慨。诗的首联通过描写昭陵周围郁郁葱葱的树木和寂寞敞开的帐殿,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而又略显凄凉的氛围。颔联则以想象的手法,描绘出天子车驾降临和地宫深邃的情景,增添了神秘的色彩。颈联通过“虚疑”一词,表达出对往昔辉煌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感慨,那种盛景已不再来。尾联提到帝王的恩泽和皇帝的驾崩,表达了对皇帝的哀思。整首诗意境深沉,情感真挚,通过对昭陵的描写,抒发了对历史变迁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黎邦琰
黎邦琰,一作邦炎。字君华,号岱舆。从化人。民表长子。明世宗嘉靖四十年(一五六一)举人,明穆宗隆庆五年(一五七一)进士。官临川知县,历仕江西右参政。明神宗万历十六年(一五八八)致仕归。有《旅中稿》、《南秀堂稿》。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二八○、清雍正《从化县新志》卷三有传。
► 21篇诗文
黎邦琰的其他作品
- 《 秋夜同欧廷评丈方武选年兄梁祠部舅氏过得金舍人宅得云字 》 —— [ 明 ] 黎邦琰
- 《 同署中诸丈赴张成二年丈崔园之招 》 —— [ 明 ] 黎邦琰
- 《 郭金吾草桥别墅得衣字 》 —— [ 明 ] 黎邦琰
- 《 大阅次欧廷评丈韵 》 —— [ 明 ] 黎邦琰
- 《 大阅次欧廷评丈韵 》 —— [ 明 ] 黎邦琰
- 《 梁园同诸友饯别欧桢伯得知字 》 —— [ 明 ] 黎邦琰
- 《 陪祀茂陵泰陵 》 —— [ 明 ] 黎邦琰
- 《 移居张元易朱汝修过集得花字 》 —— [ 明 ] 黎邦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