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和范先之席上赋牡丹”:四卷本乙集作“赋牡丹”。
范先之:即稼轩门人范开,为范祖禹后裔。淳熙九年从学稼轩,十五年编刊《稼轩词》甲集,并为之序。其他事历不详。广信书院本“廓之”均作“先之”,盖避宋宁宗赵扩名讳而改者。
姚魏:“姚黄魏紫”的省称。亦泛指牡丹花。宋·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花释名》:“姚黄者,千叶黄花,出于民姚氏家。……魏家花者千叶肉红花,出于魏相仁溥家。”宋·范成大《书樊子南游西山二记后·其一》诗:“仙山草木锁卿云,不到花平不离尘。十丈牡丹如锦盖,人间姚魏却争春。”
“解释春光”句:唐·李白《清平调》:“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玉肌:宋·苏轼《洞仙歌·余七岁时。见眉山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岁,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纳凉摩诃池上,作一词。朱具能记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无知此词者。但记其首两句,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令乎,乃为足之云》词:“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红粉:唐·温庭筠《荷叶杯·镜水夜来秋月》词:“小娘红粉对寒浪,惆怅,正思维。”
“更染尽、天香未休。”句:唐·李正封《牡丹》诗:“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姚魏:“姚”指姚黄,“魏”指魏紫,都是牡丹的名贵品种。
翻译
姚黄魏紫这样的名流牡丹,年年都独占春光,饱经风雨的愁苦。诠释着大好春光,只需尽情破费,行酒令、比诗才。 那如美玉般的肌肤、如红粉般的温柔,更是把浓郁的天香沾染得没有尽头。今夜头上簪着花,他年要夺得第一,在宫廷的东头。
赏析
这首词上片写牡丹的名声和其在雨中风中的姿态,强调其独特地位,以及人们为欣赏它而“破费”进行酒令诗筹活动。下片细致地描绘了牡丹的美丽和香艳,最后表达了对牡丹未来荣耀的期许。全词用简洁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牡丹的形象和气质,也体现出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辛弃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将领,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金国山东东路(原北宋京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辛稼轩生于金国,其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时年二十一岁。历任江西、湖北、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後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後,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辛稼轩病逝,年六十八。後赠少师,谥号“忠敏”。辛稼轩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传世。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 794篇诗文
辛弃疾的其他作品
- 《 六幺令 · 再用前韵 》 —— [ 宋 ] 辛弃疾
- 《 行香子 · 云岩道中 》 —— [ 宋 ] 辛弃疾
- 《 蝶恋花 · 和赵景明知县韵 》 —— [ 宋 ] 辛弃疾
- 《 行香子 · 山居客至 》 —— [ 宋 ] 辛弃疾
- 《 生查子 · 和夏中玉 》 —— [ 宋 ] 辛弃疾
- 《 哭㔶十五章 》 —— [ 宋 ] 辛弃疾
- 《 玉楼春 》 —— [ 宋 ] 辛弃疾
- 《 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 》 —— [ 宋 ] 辛弃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