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香子 · 云岩道中

云岫如簪。野涨挼蓝。向春阑、绿醒红酣。青裙缟袂,两两三三。把曲生禅,玉版句,一时参。 拄杖弯环。过眼嵌岩。岸轻乌、白发鬖鬖。他年来种,万桂千杉。听小绵蛮,新格磔,旧呢喃。
拼音

注释

行香子:词牌名,又名《爇心香》。《中原音韵》、《太平乐府》俱注「双调」。蒋氏《九宫谱目》入「中吕引子」。双调小令,六十六字,有三体:前阕八句四平韵,后阕八句三平韵;前阕八句五平韵,后阕八句三平韵;前阕八句五平韵,后阕八句四平韵。此调短句多,上下阕结尾以一字领三个三言句,前人于此三句中常用相同的字,尤为别致。音节颇流美悦耳,亦可略加衬字。 云岩:《铅(Yán)山县志》:「云岩在县西十八里,直嵩山之前。松径数百步,始至其巅。两崖怪石峻嶒,有一穴,可容百人。云出则雨降。」又《上饶县志》:「云岩在县南六十里乾元乡,巉岩峭拔,云气往来,中空如室,有石观音、半面罗汉等形。」 挼(ruó)蓝:浸揉蓝草作染料。诗词中用以借指湛蓝色。宋·黄山谷《同世弼韵作寄伯氏在济南兼呈六舅祠部》诗:「山光扫黛水挼蓝,闻说樽前惬笑谈。」 青裙缟袂:宋·苏东坡《于潜女》诗:「青裙缟袂于潜女,两足如霜不穿屦。」 两两三三:宋·柳屯田《夜半乐》词:「岸边两两三三,浣纱游女。」 曲(qū)生:谓酒。唐·郑蕴武《开天传信记》:「道士叶法善,精于符箓之术。上累拜为鸿胪卿,优礼待焉。法善居玄真观,尝有朝客数十人诣之,解带淹留,满座思酒。忽有人叩门,云曲秀才。法善令人谓曰:『方有朝僚,未暇瞻晤,幸吾子异日见临也。』语未毕,有一美措形貌俊美之贫士做睨而入,年二十馀,肥白可观,笑揖诸公,居末席,抗声谈论,援引古人,一席不测,恐耸观之。良久,暂(zàn)起旋转。法善谓诸公曰:『此子突入,语辩如此,岂非魃魅为惑乎?试与诸公避之。』曲生复至,扼腕抵掌,论难锋起,势不可当。法善密以小剑击之,随手失坠于阶下,化为瓶榼(kē)酒器,一座惊慑。遽视其所,乃盈瓶醲(nóng)酝(yùn)也。咸大笑,饮之,其味甚嘉。座客醉而揖其瓶曰:『曲生曲生,风味不可忘也。』」 玉版局:四卷本丙集作「玉版句」。《冷斋夜话·卷七·东坡戏作偈语》:「(东坡)又尝要刘器之同参玉版和尚,器之每倦山行,闻见玉版,忻然从之。至廉泉寺,烧笋而食,器之觉笋味殊胜,问:『此笋何名?』东坡曰:『即玉版也。此老师善说法,要能令人得禅悦之味。』于是器之乃悟其戏,为大笑。」 「岸轻乌、白发鬖鬖(sān sān)」句:宋·王介甫《次吴氏女子韵》诗:「孙陵西曲岸乌纱,知汝凄凉正忆家。」岸作「上推」解。乌纱帽质轻,故曰轻乌。帽本覆发,上推之,则可见白发鬖鬖。鬖鬖,头发下垂貌。 「听小绵蛮,新格磔,旧呢喃」句:《诗经·小雅·绵蛮》诗:「绵蛮黄鸟,止于丘隅。」唐·苏敬《唐本草·卷十五·〈禽中·鹧鸪鸟〉》:「鹧鸪生江南,形似母鸡,鸣云钩辀格磔。」呢喃谓燕。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云岫(xiù):云雾缭绕的山峦。岫,山穴,这里泛指山峰。
  • 野涨:野外上涨的春水。
  • 挼(ruó)蓝:揉搓蓝草取汁。这里形容春水呈蓝色。
  • 春阑: 春残; 春将尽时。
  • 绿醒红酣:绿叶清新,红花艳丽,犹如刚刚睡醒和酒意正浓的状态,形容春天景色盛放的样子。
  • 青裙缟袂(gǎo mèi):青布裙子、素色衣袖,此指身着朴素的女子。缟,白色的绢;袂,衣袖。
  • 曲生:酒的别称。
  • 禅(chán):佛教用语,指静思领悟。这里表示领悟与酒相关的道理。
  • 玉版:纸张的美称,这里指代文章、诗句 。
  • :领悟,琢磨。
  • 拄杖:即手杖。
  • 嵌岩: 山洞,岩石险要处 。
  • :高耸貌。
  • 轻乌:轻捷似飞的黑色。
  • 鬖鬖(sān):头发下垂貌,形容头发松散。
  • 小绵蛮:指小鸟。
  • 格磔(zhé):鸟鸣声。
  • 呢喃:原形容燕子的叫声,这里指各种悦耳的鸟鸣。

翻译

云雾缭绕的山峰好似头簪一般。田野间上涨的春水泛着靛蓝。临近暮春时节,绿树好像刚从沉睡中醒来,红花正娇艳欲滴。身着青裙素衫的女子,三个一群两个一伙。一边品味美酒,领悟酒中的禅意,一边琢磨着美妙的诗句。 我的手杖弯弯,走过那些奇特险要的山岩。头上乌发如今已稀疏松散,渐渐变白。等到将来有时间,我欲在此种下万株桂树、千棵杉树。那时静听小鸟清脆的啼鸣声,新的鸟鸣婉转,旧日熟悉的莺啼燕语。

赏析

这首词描绘了云岩道中的春日美景与词人的心境感悟。上阕先以生动的笔触勾勒出自然景致,“云岫如簪,野涨挼蓝”展现出清幽秀丽的山水画卷,接着“绿醒红酣”将春天蓬勃的生机尽显。“青裙缟袂,两两三三”点缀了人物画面,活泼而富有生活气息。 “把曲生禅,玉版句,一时参”体现出词人在这自然美景中的悠然超脱,一边享受美酒,一边参透诗词意境。下阕词人通过描写行程中的景象 “拄杖弯环,过眼嵌岩”,流露出时光流逝之感,如 “岸轻乌、白发鬖鬖”。最后“他年来种,万桂千杉。听小绵蛮,新格磔,旧呢喃”几句,又转而充满对未来田园闲居生活的美好憧憬,渴望能在自然中与鸟声相伴,远离尘世喧嚣。整首词将自然之美、人生感慨与精神追求巧妙融合,语言灵动精致,意境清幽深远,独具艺术魅力 。

辛弃疾

辛弃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将领,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金国山东东路(原北宋京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辛稼轩生于金国,其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时年二十一岁。历任江西、湖北、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後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後,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辛稼轩病逝,年六十八。後赠少师,谥号“忠敏”。辛稼轩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传世。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