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鹤仙 · 寿上饶洪莘之,时摄郡事,且将赴漕举
黄金堆到斗。怎得似、长年画堂劝酒。蛾眉最明秀。向水沈烟里,两行红袖。笙歌撋就。争说道、明年时候。被姮娥、做了殷勤,仙桂一枝入手。
知否:风流别驾,近日人呼,文章太守。天长地久。岁岁上、乃翁寿。记从来人道,相门出相,金印累累尽有。但直须、周公拜前,鲁公拜后。
拼音
注释
“寿上饶洪莘之,时摄郡事,且将赴漕举”:四卷本乙集及《花庵词选》作“上洪倅(cuì)寿”。
洪莘之:名?,洪迈长子。清·钱大昕《洪文敏公年谱》:“绍熙三年,长子?通判信州。”宋·洪迈《夷坚志·丁志·卷七·信州鹿鸣燕》条:“绍熙三年秋,信州解试,揭榜毕,当作鹿鸣燕以享随计之士。……时大儿通判州事,张振之监赡军酒库。”
水沉:香名。
“两行红袖”句:唐·杜牧《兵部尚书席上作》:“两行红袖一时迴。”
撋(ruán)就:宋人常用语,此处当为“温存体贴”之意。广信书院本作“拥就”,玆从四卷本乙集及《花庵词选》。
仙桂一枝入手:《晋书·卷五十二·郤诜(Xì Shēn)传》:“郤诜,字广基,济阴单父人也。……累迁雍州刺史。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姮娥:《花庵词选》作“常娥”。
别驾:官名。汉置,为州刺吏的佐史。从刺史行部,别乘传车,故称。宋初削藩镇权,命朝臣通判州军事,与知州知军共治政事,改称通判。
“别驾风流”句:宋·苏轼《与梁左藏会饮傅国博家》诗:“风流别驾贵公子,欲把笙歌暖锋镝。”。傅时为通判。
“文章太守”句:宋·欧阳修《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词:“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此指以通判摄知州事之洪莘之。
“天长地久”句:唐·白居易《长恨歌》:“天长地久有时尽。”
“相门出相”句:《史记·卷七十五·孟尝君传》:“孟尝君名文,姓田氏。……文闻将门必有将,相门必有相。”
“金印累累尽有”句:《汉书·卷九十三·〈佞幸传·石显传〉》:“石显字君房,济南人。……显与中书仆射牢梁、少府五鹿充宗结为党友,诸附倚者皆得宠位。民歌之曰:‘牢邪?石邪?五鹿客邪?印何累累,绶若若邪!’言其兼官据势也。”
“但直须、周公拜前,鲁公拜后。”句:《春秋公羊传·文公十三年》:“周公何以称太庙于鲁?封鲁公以为周公也。周公拜乎前,鲁公拜乎后,曰:‘生以养周公,死以为周公主。’”《史记·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周公旦〉》:“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阜,是为鲁公。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

辛弃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将领,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金国山东东路(原北宋京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辛稼轩生于金国,其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时年二十一岁。历任江西、湖北、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後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後,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辛稼轩病逝,年六十八。後赠少师,谥号“忠敏”。辛稼轩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传世。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 794篇诗文
辛弃疾的其他作品
- 《 生查子 · 梅子褪花时 》 —— [ 宋 ] 辛弃疾
- 《 玉楼春 其七 用韵呈仲洽 》 —— [ 宋 ] 辛弃疾
- 《 品令 》 —— [ 宋 ] 辛弃疾
- 《 贺新郎 · 用前韵送杜叔髙 》 —— [ 宋 ] 辛弃疾
- 《 朝中措 · 绿萍池沼絮飞忙 》 —— [ 宋 ] 辛弃疾
- 《 寻芳草 · 调陈萃叟忆内 》 —— [ 宋 ] 辛弃疾
- 《 满庭芳 · 和洪丞相景伯韵 》 —— [ 宋 ] 辛弃疾
- 《 木兰花慢 · 可怜今夕月 》 —— [ 宋 ] 辛弃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