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黄佥宪之江右

· 黄佐
浙水相逢情转亲,凤台分袂又龙津。 壶公山下家声旧,孺子亭前宪节新。 泽国春深花绕树,亭皋夜静月随人。 轻舟此去江南路,应有清风吹白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佥宪:古代官名,指监察御史。
  • 江右:指长江下游以西地区,今多指江西省。
  • 凤台:古代传说中的地名,这里可能指代某个具体的地方。
  • 分袂:分别,离别。
  • 龙津:古代渡口名,这里可能指代某个具体的地方。
  • 壶公山:山名,具体位置不详。
  • 孺子亭:亭名,具体位置不详。
  • 宪节:指监察官员的节杖,象征权力。
  • 亭皋:水边的平地。
  • 白蘋:一种水生植物,常用来象征江南水乡的景致。

翻译

在浙江相遇,情感更加亲密,我们在凤台分别,又在龙津重逢。 壶公山下的家族声誉久远,孺子亭前的监察节杖象征着新的权力。 江南的春天,花儿围绕着树木盛开,夜晚水边的平地上,月光伴随着人们。 轻舟即将前往江南的路途,应该会有清风吹拂着水面的白蘋。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在浙江相遇后的深情,以及分别后的重逢。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如春天的花朵、夜晚的月光,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末句以轻舟和清风白蘋的意象,预示了旅途的美好和期待,表达了对友人前程的美好祝愿。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黄佐

明广东香山人,字才伯,号泰泉。正德十六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出为江西提学佥事,旋改督广西学校。弃官归养,久之起右春坊右谕德,擢侍读学士,掌南京翰林院事。与大学士夏言论河套事不合,寻罢归,日与诸生论道。学从程、朱为宗,学者称泰泉先生。所著《乐典》,自谓泄造化之秘。卒,赠礼部右侍郎,谥文裕。 ► 100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