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志二十首

· 黄佐
崦嵫回羲轮,丹渊出明月。 天地为炉鏊,膏火相煎灭。 贤圣皆糟秕,兰玉岂芳洁。 咏彼苏门歌,抚运惭薄劣。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崦嵫(yān zī):古代神话中太阳落山的地方。
  • 羲轮:太阳的别称。
  • 丹渊:指太阳落山后,天空残留的红色余晖。
  • 炉鏊(lú ào):古代用来炼丹或烹饪的器具,比喻天地间的变化和炼化。
  • 膏火:油脂和火,比喻生命的精华和活力。
  • 糟秕(zāo bǐ):酒糟和谷壳,比喻无用之物。
  • 兰玉:兰花和玉石,比喻高洁的品质。
  • 苏门歌:可能指古代苏门答腊的歌曲,或泛指高雅的诗歌。
  • 抚运:顺应时运。
  • 薄劣:微薄而低劣,自谦之词。

翻译

太阳在崦嵫山间缓缓落下,天边升起了明亮的月亮。天地如同巨大的炼丹炉,生命的精华和活力在其中相互煎熬直至消逝。贤人和圣者都如同无用的酒糟和谷壳,即使是高洁的兰花和玉石也难保其芬芳和纯净。我吟唱着那高雅的苏门歌曲,感叹自己顺应时运的能力微薄而低劣。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太阳落山、月亮升起的自然景象,以及天地间的变化,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和世事变迁的深刻感悟。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如将天地比作炼丹炉,将生命的精华比作膏火,将贤人圣者比作糟秕,将高洁品质比作兰玉,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洞察。最后,诗人通过吟唱苏门歌曲和自谦薄劣,表达了自己对时运的无奈和对高尚品质的向往。

黄佐

明广东香山人,字才伯,号泰泉。正德十六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出为江西提学佥事,旋改督广西学校。弃官归养,久之起右春坊右谕德,擢侍读学士,掌南京翰林院事。与大学士夏言论河套事不合,寻罢归,日与诸生论道。学从程、朱为宗,学者称泰泉先生。所著《乐典》,自谓泄造化之秘。卒,赠礼部右侍郎,谥文裕。 ► 100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