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颂补遗九首治洪水

· 黄佐
生生有开,烝民乃立。 后稷播嘉种,下土斯啬。 白壤黑坟,赤埴青黎。 亦有黄垆,广斥涂泥。 耕彼南亩,离离蕃茂。 何铫何耜,载耨稂莠。 乃迎猫虎,奏我笙庸。 以乐我先啬,惟禹斯崇。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生生:不断地生长。
  • 烝民:百姓。
  • 后稷:古代传说中的农业之神。
  • :播种。
  • 嘉种:优良的种子。
  • 下土:土地。
  • 斯啬:指耕作。
  • 白壤:白色的土壤。
  • 黑坟:黑色的肥沃土壤。
  • 赤埴:红色的粘土。
  • 青黎:青色的泥土。
  • 黄垆:黄色的坚硬土壤。
  • 广斥:广阔。
  • 涂泥:泥泞的土地。
  • 南亩:指南边的田地。
  • 离离:茂盛的样子。
  • 蕃茂:茂盛。
  • (yáo):古代的一种农具,类似于锄头。
  • (sì):古代的一种农具,类似于犁。
  • 载耨:耕作。
  • 稂莠:杂草。
  • 迎猫虎:迎接猫和虎,这里可能指祭祀或象征性地驱赶害虫。
  • 笙庸:古代的一种乐器,这里可能指奏乐庆祝。
  • 先啬:先前的耕作。
  • :古代的治水英雄,大禹。
  • 斯崇:因此受到尊崇。

翻译

不断地生长着,百姓因此得以立足。后稷播下了优良的种子,土地因此得以耕作。有白色的土壤,黑色的肥沃土地,红色的粘土,青色的泥土,还有黄色的坚硬土壤,广阔的泥泞土地。在南边的田地上耕作,庄稼茂盛地生长。使用锄头和犁,耕作并除去杂草。迎接猫和虎,奏起笙庸庆祝。以此来纪念先前的耕作,只有大禹因此受到尊崇。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农业社会的繁荣景象,通过对不同土壤的描述,展现了土地的肥沃与多样性。诗中提到的后稷、猫虎、笙庸等元素,反映了古代人民对农业的重视和对自然力量的敬畏。最后提到大禹,强调了他在治水方面的伟大贡献,使得农业得以发展,人民生活得以安定,因此受到后世的尊崇。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对农业文明的赞美和对英雄人物的敬仰。

黄佐

明广东香山人,字才伯,号泰泉。正德十六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出为江西提学佥事,旋改督广西学校。弃官归养,久之起右春坊右谕德,擢侍读学士,掌南京翰林院事。与大学士夏言论河套事不合,寻罢归,日与诸生论道。学从程、朱为宗,学者称泰泉先生。所著《乐典》,自谓泄造化之秘。卒,赠礼部右侍郎,谥文裕。 ► 100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