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夕馆会

· 黄佐
西围地切凤凰台,飞盖追随绮席开。 烟火尽从孤鸟去,笙箫如逐六鳌来。 云移钟阜当诗案,月出秦淮映酒杯。 步履东风归路杳,巡檐相待有疏梅。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灯夕:元宵节,即农历正月十五。
  • 馆会:在馆舍中举行的聚会。
  • 西围:西边的围场或园林。
  • 凤凰台:古代建筑,此处指南京的凤凰台。
  • 飞盖:飞驰的车盖,指快速行驶的车辆。
  • 绮席:华丽的宴席。
  • 孤鸟:此处可能指烟火升空后的孤寂景象。
  • 笙箫:古代的吹奏乐器。
  • 六鳌:传说中的六只巨鳌,此处可能指笙箫声如巨鳌般震撼。
  • 钟阜:钟山,位于南京,又称紫金山。
  • 秦淮:秦淮河,流经南京的一条著名河流。
  • 步履:行走。
  • 巡檐:沿着屋檐行走。
  • 疏梅:稀疏的梅花。

翻译

在元宵节的夜晚,我们在西边的园林中聚会,那里紧邻着著名的凤凰台。华丽的宴席上,车辆飞驰,人们相互追随。烟火升空后,如同孤鸟般消失在夜空,而笙箫的音乐声则如同传说中的六只巨鳌般震撼人心。钟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仿佛是诗人的案头,秦淮河上的月光则映照在酒杯之中。漫步在春风中,归途显得遥远,沿着屋檐行走时,期待着稀疏的梅花在等待。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元宵节夜晚的盛景,通过“凤凰台”、“烟火”、“笙箫”等意象,展现了节日的繁华与热闹。诗中“云移钟阜当诗案,月出秦淮映酒杯”一句,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活动结合,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留恋。结尾的“巡檐相待有疏梅”则透露出诗人对归途的期待与对自然之美的向往。

黄佐

明广东香山人,字才伯,号泰泉。正德十六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出为江西提学佥事,旋改督广西学校。弃官归养,久之起右春坊右谕德,擢侍读学士,掌南京翰林院事。与大学士夏言论河套事不合,寻罢归,日与诸生论道。学从程、朱为宗,学者称泰泉先生。所著《乐典》,自谓泄造化之秘。卒,赠礼部右侍郎,谥文裕。 ► 100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