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杰上人

· 张羽
想望东西陌,共掩林中扉。 谁言儒道异,□善理同归。 昨款精舍游,步经园径微。 高垣夏木绕,绿阴生昼扉。 振锡还山去,空壁挂禅衣。 何意幽栖侣,佳会亦相违。 离合两俱安,去来宁有依。 梵空自足遣,了此人我机。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想望:怀念,思念。
  • :田间的小路。
  • :关闭。
  • :门。
  • 儒道:儒家学说与道家学说。
  • □善理:此处缺失一字,意指某种好的道理或理论。
  • 精舍:僧人或道士的修行处所。
  • 步经:步行经过。
  • 园径:园中的小路。
  • :隐约,不明显。
  • 高垣:高墙。
  • 夏木:夏天的树木。
  • 振锡:僧人出行时用以支撑的杖,此处指僧人离开。
  • 空壁:空无一物的墙壁。
  • 禅衣:僧人穿的衣物。
  • 幽栖侣:隐居的朋友。
  • 佳会:美好的聚会。
  • 相违:错过,未能相遇。
  • 离合:分离与聚合。
  • 梵空:佛教中的空性,指一切法无自性。
  • 人我机:人与人之间的机巧、算计。

翻译

思念着东西方向的田间小路,共同关闭了林中的门扉。 谁说儒家和道家的道路不同,某种好的道理最终都是相同的归宿。 昨天在精舍游玩,步行经过园中的小路,隐约可见。 高墙环绕着夏天的树木,绿荫在白昼中显得格外明显。 僧人振起锡杖返回山中,空荡的墙壁上挂着禅衣。 谁曾想隐居的朋友,美好的聚会也未能相遇。 分离与聚合都是安然的,离去与归来又何须有所依托。 佛教的空性足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机巧和算计。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的思念。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如“高垣夏木绕,绿阴生昼扉”,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同时,诗人通过对儒道异同的思考,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最后,诗人以佛教的空性来化解人我之间的机巧,显示了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

张羽

张羽

张羽,元末明初文人。字来仪,更字附凤,号静居,浔阳(今江西九江)人,后移居吴兴(今浙江湖州),与高启、杨基、徐贲称为“吴中四杰”,又与高启、王行、徐贲等十人,人称“北郭十才子”,亦为明初十才子之一。官至太常丞,山水宗法米氏父子,诗作笔力雄放俊逸,著有《静居集》。 ► 73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