蓼莪堂
种莪图可茹,养儿欲代老。
莪生化为蒿,儿大不相保。
忆昔儿初生,长育恐不早。
儿羹未及尝,亲骨已枯槁。
譬彼种莪人,爱此颜色好。
岂不勤灌溉,采撷思一饱。
宁知不入口,埋没同秋草。
诗人感兹义,哀哀向穹昊。
堂中有孤儿,千载共忧抱。
我愿天下人,有食奉翁媪。
为莪不为蒿,庶免负遗懊。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蓼莪(liǎo é):一种植物,即水蓼和莪蒿,这里指莪蒿。
- 茹(rú):吃。
- 蒿(hāo):一种草本植物,这里指莪蒿长大后的状态。
- 不相保:不能相互保护。
- 长育:养育成长。
- 亲骨:指父母。
- 枯槁(kū gǎo):干枯,形容生命的终结。
- 灌溉(guàn gài):浇水。
- 采撷(cǎi xié):采摘。
- 哀哀:悲伤的样子。
- 穹昊(qióng hào):天空。
- 孤儿:失去父母的孩子。
- 翁媪(wēng ǎo):老人,这里指父母。
- 遗懊(yí ào):遗留的遗憾。
翻译
种植莪蒿是为了食用,养育孩子是为了替代自己老去。 莪蒿生长后变成了蒿草,孩子长大后却不能相互保护。 回忆起孩子刚出生时,担心养育得不够早。 孩子还未尝到自己的羹汤,父母就已经干枯离世。 就像种植莪蒿的人,爱惜它的颜色美好。 岂能不勤于浇水,采摘时想着饱餐一顿。 谁知最终无法入口,只能埋没如同秋草。 诗人因此感慨万分,悲伤地向天空呼喊。 堂中有一个孤儿,千百年来都共同承受着这份忧愁。 我希望天下的人,有食物就供养父母。 种植莪蒿而不是蒿草,或许可以免去遗留的遗憾。
赏析
这首诗通过莪蒿与孩子的比喻,深刻表达了养育之恩与回报之难的主题。诗中,“莪生化为蒿”象征着孩子长大后未能如父母所愿,而“儿大不相保”则直指现实中的无奈。诗人通过对莪蒿的灌溉与采摘的描写,隐喻了父母对子女的养育与期望,而“埋没同秋草”则表达了父母期望落空的悲哀。最后,诗人呼吁天下人要孝顺父母,避免留下遗憾,体现了深厚的家庭伦理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