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有感

· 瞿佑
美人不见已连朝,况值春残景寂寥。 力不禁风红芍药,声偏宜雨碧芭蕉。 寻常路隔疑春树,万一书来候晚潮。 况是频频移带眼,沈郎不复旧时腰。
拼音

所属合集

#三月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连朝:接连几天。
  • 寂寥:寂静冷清。
  • :适宜,适合。
  • :阻隔,隔绝。
  • 万一:表示可能性极小的假设。
  • :等待。
  • 况是:况且是。
  • 带眼:带孔的衣带逐渐变窄,形容人逐渐消瘦。读音:(dài yǎn)
  • 沈郎:指南朝梁沈约,后多以“沈郎”指腰围瘦损。读音:(shěn láng)

翻译

已经连续好些天没有见到美人了,何况又值这暮春时节,景色寂静冷清。 红芍药柔弱无力,禁不起风吹,碧绿的芭蕉叶在雨中声音格外动听。 平常的道路被阻隔,让人怀疑是不是春天的树木生长所致,万一有书信寄来,也要等到晚上的潮水时才能收到。 况且是频频地移动着衣带,使得腰围逐渐变瘦,我已不再是旧时的模样了。

赏析

这首诗以暮春为背景,抒发了诗人对美人的思念以及时光流逝、容颜渐老的感慨。诗中通过描写春残景寂,烘托出一种忧伤的氛围。“力不禁风红芍药,声偏宜雨碧芭蕉”这两句,通过对芍药和芭蕉的描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氛围,同时也展现了诗人细腻的观察力和感受力。“寻常路隔疑春树,万一书来候晚潮”表达了诗人对与美人相见和收到书信的期待,以及等待中的无奈。最后两句“况是频频移带眼,沈郎不复旧时腰”,则以自己腰围的消瘦,形象地表现了思念之苦和时光的消磨。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瞿佑

名一作祐。明浙江钱塘人,字宗吉。学博才赡,年十四能即席和杨维桢诗,俊语叠出,被誉为“瞿家千里驹”。洪武中以荐历仁和、临安、宜阳训导,升周府右长吏。永乐中以诗祸下诏狱,谪戍保安十年。洪熙元年释归,复原职,内阁办事。有《剪灯新话》、《存斋诗集》、《乐府遗音》、《余清词》、《归田诗话》等。 ► 91篇诗文

瞿佑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