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南城贡士左赞再赴春闱

· 韩雍
笔阵词锋六馆推,南宫两战未登魁。 何蕃再省名逾重,维翰重升志不灰。 飞鹢秋分滕阁雨,化龙春听禹门雷。 太平桥上乡人众,望尔高车驷马回。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词锋:犀利的文笔和言辞。(锋:fēng)
  • 六馆:国子监的别称。
  • 南宫:指礼部会试,因礼部办公所在的部位称南宫。
  • :为首的,居第一位的。(魁:kuí)
  • 何蕃:唐时人,多次应举未中,后终于登第。
  • :更加。(逾:yú)
  • 维翰:《诗经·大雅·文王有声》中有“四方攸同,王后维翰”,意思是文王有着捍卫国家的重臣,后因以“维翰”喻捍卫。
  • 飞鹢(yì):快速行驶的船。
  • 滕阁:指滕王阁。
  • 化龙:指鲤鱼跳过龙门化为龙,比喻科举及第。
  • 禹门:即龙门,相传为夏禹所凿。

翻译

这位南城的贡士左赞,文笔犀利,在国子监中备受推崇,然而在礼部的会试中两次都未能夺得榜首。就像何蕃多次参加省试,名声越发显著一样,左赞再次应考,志向依然坚定,毫不气馁。在秋分时节,他如快速行驶的船,迎着滕王阁的风雨前行;期待在春天听到龙门的雷声,能够科举及第。太平桥上聚集了众多的乡人,都盼望着你能乘着高车驷马荣耀归来。

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韩雍为送南城贡士左赞再次参加会试而作。诗的开头肯定了左赞的才华,同时也表达了对他前两次会试未中魁首的遗憾。接下来,诗人用何蕃的典故鼓励左赞,表明多次尝试后终会成功,同时赞扬了左赞不灰心的坚定志向。诗的后半部分,通过描绘飞鹢和化龙的形象,表达了对左赞此次考试的美好祝愿,希望他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最后,诗人提到太平桥上的乡人都期待着左赞功成名就、荣耀归来,体现了乡人对他的期望和祝福。整首诗意境开阔,情感真挚,既表达了对左赞的鼓励与祝福,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科举及第的重视和向往。

韩雍

韩雍

明苏州府长洲人,字永熙。正统七年进士,授御史。巡按江西,黜贪墨吏数十人。景泰时擢广东副使,巡抚江西。劾奏宁王朱奠培不法状,后被宁王诬劾,夺官。后再起为大理少卿,迁兵部右侍郎。宪宗立,以牵累贬官。会大藤峡徭、僮等族民众起事,乃改以左佥都御史,参赞军务,督兵镇压。迁左副都御史,提督两广军务。有才略,治军严,而谤议亦易起。为中官所倾轧,乃致仕去。有《襄毅文集》。 ► 70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