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筵曲

池花斗脸意如倾,砌草萦裾亦有情。 蝉咽似羞歌串啭,蝶翻犹怯舞衣轻。 如渑桂醑欢难竭,和锡鸾膏恨转明。 堕珥已酣齐客席,牵裳谁绝楚臣缨。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斗脸:形容花朵争艳。
  • 砌草:阶下的草。
  • 萦裾(yíng jū):旋绕于衣襟。
  • 蝉咽:蝉声幽咽。
  • 啭(zhuàn):鸟宛转地鸣叫。
  • 渑(shéng):古水名,此处作“美酒如渑”解,表示酒多味美。
  • 桂醑(xǔ):桂花美酒。
  • 鸾膏:一种润滑油,此处可能借指美好的事物。

翻译

池塘中的花朵竞相绽放,好似彼此争艳,情意如倾;阶下的绿草旋绕着衣襟,似乎也饱含情意。蝉声幽咽,好似害羞于歌声的婉转;蝴蝶翻飞,却仍胆怯那轻盈的舞衣。如渑的桂花美酒让人欢乐不尽,而与之相和的美好事物(这里可能指某种情境或感受)却让遗憾愈发清晰。掉落的耳饰在宾客的席间已让人沉醉,是谁牵扯衣裳,断绝了楚臣的忠贞之念呢?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和情感的场景。诗中通过对池花、砌草、蝉、蝶等自然景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优美而富有意趣的氛围。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花朵的争艳、绿草的有情、蝉声的幽咽和蝴蝶的胆怯,使这些景象具有了人的情感和性格。

“如渑桂醑欢难竭,和锡鸾膏恨转明”这两句,将欢乐与遗憾相对比,增添了诗歌的情感层次。最后两句“堕珥已酣齐客席,牵裳谁绝楚臣缨”,通过描写掉落的耳饰和牵扯衣裳的动作,引发了人们对于某种情境或情感的联想,给人以余味无穷的感觉。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体现了作者较高的艺术造诣。

韩上桂

明广东番禺人,字孟郁,号月峰。幼时家贫,喜读书。向人借《二十一史》,浏览一月,即默识大略。万历二十二年中举。授国子监丞。转永平府通判。巡抚方一藻以其才荐。崇祯末闻帝死讯,愤恨死。 ► 49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