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休三首绵山

绵山夕照墨云驰,疑似当年纵火时。 抱玉卞和双刖足,古今不独介之推。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介休:地名,在山西省。
  • 绵山:山名,亦在山西省介休市。
  • 刖足(yuè zú):古代一种砍掉脚的酷刑。

翻译

绵山的夕阳西下,黑色的云彩迅速飘动,让人疑似回到了当年纵火的那个时候。卞和怀抱美玉却被砍去双足,古往今来,不只是介之推令人感慨啊。

赏析

这首诗以绵山的夕照景色开篇,营造出一种苍茫的氛围,进而引发对历史的联想。诗中提到了当年的“纵火”之事,可能暗指历史上的某个事件,但具体所指并不明确。接着,诗人提到了卞和与介之推两个人物。卞和因献玉而遭刖足之刑,介之推则因功不受赏而隐居绵山,最终被火烧死。诗人通过这两个人物,表达了对历史上忠臣义士不幸遭遇的感慨,以及对世事无常的叹息。整首诗意境深沉,富有历史的厚重感,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韩邦奇

明陕西朝邑人,字汝节,号苑洛。正德三年进士,授吏部主事,进员外郎。以上疏论时政忤旨,谪平阳通判。迁浙江按察佥事。中官采富阳茶鱼,为民害,邦奇作歌哀之。遂被诬陷,斥为民。嘉靖初,起复为山东参议。后屡起屡罢,终以南兵部尚书致仕。邦奇性刚直,治政严肃,自奉节俭。一生好学不倦,经子史及天文、地理、乐律、术数、兵法之书无不通究。著述甚富。有《易学启蒙意见》、《禹贡详略》、《苑洛志乐》、《洪范图解》等。 ► 2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