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士望宗:在士人中声望很高的人。
- 徵(zhēng):召集。
- 浩:指殷浩,东晋人,字渊源,曾被任命为建武将军、扬州刺史,对抗桓温。
- 桓公:指桓温,东晋权臣。
- 嗟嗟(jiē jiē):表示感慨、叹息。
- 变通:依据不同情况,作非原则性的变动。
- 东山子:指谢安,曾隐居东山。
- 苍生:百姓。
- 戏:此处可理解为巧妙应对。
- 高崧:人名,具体事迹不详。
- 殷谢:指殷浩和谢安。
翻译
深源(殷浩)和安石(谢安),都是士人中声望极高的人。天子征召殷浩入朝,让他来对抗桓温。唉,在这东晋年间,谁又能真正懂得依据情况灵活变动呢?明智啊东山子(谢安),他巧妙地应对着苍生之事,戏耍着高崧。有感于殷浩和谢安的事迹,人们总是以成败来论定英雄。
赏析
这首诗以殷浩和谢安为例,探讨了在东晋时期的政治局势中,人们对于英雄的评判标准。诗中提到殷浩被天子征召来对抗桓温,但最终未能成功;而谢安则以其智慧和灵活应对的能力,受到了作者的称赞。作者通过“嗟嗟桓晋间,谁复识变通”表达了对当时人们缺乏变通意识的感慨。最后,作者提出“感此殷谢事,成败论英雄”,引发了对于以成败来判定英雄的思考。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沉,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观察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