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谢

深源与安石,皆为士望宗。 天子徵浩入,于以抗桓公。 嗟嗟桓晋间,谁复识变通。 智哉东山子,苍生戏高崧。 感此殷谢事,成败论英雄。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士望宗:在士人中声望很高的人。
  • (zhēng):召集。
  • :指殷浩,东晋人,字渊源,曾被任命为建武将军、扬州刺史,对抗桓温。
  • 桓公:指桓温,东晋权臣。
  • 嗟嗟(jiē jiē):表示感慨、叹息。
  • 变通:依据不同情况,作非原则性的变动。
  • 东山子:指谢安,曾隐居东山。
  • 苍生:百姓。
  • :此处可理解为巧妙应对。
  • 高崧:人名,具体事迹不详。
  • 殷谢:指殷浩和谢安。

翻译

深源(殷浩)和安石(谢安),都是士人中声望极高的人。天子征召殷浩入朝,让他来对抗桓温。唉,在这东晋年间,谁又能真正懂得依据情况灵活变动呢?明智啊东山子(谢安),他巧妙地应对着苍生之事,戏耍着高崧。有感于殷浩和谢安的事迹,人们总是以成败来论定英雄。

赏析

这首诗以殷浩和谢安为例,探讨了在东晋时期的政治局势中,人们对于英雄的评判标准。诗中提到殷浩被天子征召来对抗桓温,但最终未能成功;而谢安则以其智慧和灵活应对的能力,受到了作者的称赞。作者通过“嗟嗟桓晋间,谁复识变通”表达了对当时人们缺乏变通意识的感慨。最后,作者提出“感此殷谢事,成败论英雄”,引发了对于以成败来判定英雄的思考。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沉,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观察和思考。

韩邦奇

明陕西朝邑人,字汝节,号苑洛。正德三年进士,授吏部主事,进员外郎。以上疏论时政忤旨,谪平阳通判。迁浙江按察佥事。中官采富阳茶鱼,为民害,邦奇作歌哀之。遂被诬陷,斥为民。嘉靖初,起复为山东参议。后屡起屡罢,终以南兵部尚书致仕。邦奇性刚直,治政严肃,自奉节俭。一生好学不倦,经子史及天文、地理、乐律、术数、兵法之书无不通究。著述甚富。有《易学启蒙意见》、《禹贡详略》、《苑洛志乐》、《洪范图解》等。 ► 2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