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德县三十韵

· 魏观
乘舟至建德,颇爱山水清。山水虽可爱,人烟苦凋零。 种麦当县前,迂径入县庭。瓦烁存故基,小小才有厅。 父老匍匐来,形影何伶仃。再拜泣且言:"弊邑频遭兵。 大则吴楚交,小则侯许征。逆彼族必夷,顺此身必刑。 逃者冻馁连,窜者疾疫并。所剩无几户,家家无全丁。 爰从甲辰秋,始见官府明。令簿来抚绥,曲尽父母诚。 流离渐怀归,沈疴渐苏醒。田菜固多荒,未免赋役征。 里长纷并缘,科需取余赢。"语意殊可怜,推言慰其情。 去岁郡守朝,纶音细叮咛:"民为邦之本,本固邦则宁。 今而重伤残,救恤诚在卿。譬犹涧中鱼,鱼乐涧欲盈。 又如水载舟,水激舟必倾。此道垂昭昭,卿等当力行。 军乏捐冗条,力役止缮营。治则待以宽,罚则裁以轻。 耕稼勖有时,教卷资有成。苟或负所期,宪度亟尔惩。 "恳恳数百言,官庶曾共听。矧是半月余,捷音下三城。 疆土益广远,礼乐逾作兴。于叟宜勉旃,行将庆升平。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1. 建德:县名,在今浙江境内。
  2. :很,相当地。
  3. 凋零:(diāo líng)衰败,衰落,减少。
  4. 迂径:迂回曲折的小路。
  5. 瓦烁:(wǎ shuò)指房屋等建筑物被毁坏后的残砖瓦砾。
  6. 伶仃:(líng dīng)孤独,没有依靠。
  7. 弊邑:对自己所在县的谦称。
  8. 频遭兵:屡次遭受战乱。
  9. 吴楚交:指来自吴地和楚地的军队交战。
  10. 侯许征:此处指地方上的小规模征战。
  11. :违背,抗拒。
  12. :消灭,铲除。
  13. :顺从,服从。
  14. :惩处,惩罚。
  15. :(něi)饥饿。
  16. :(yuán)于是,就。
  17. 甲辰秋:指明初甲辰年(具体年份需根据历史背景确定)的秋天。
  18. 令簿:县令及其属官。
  19. 抚绥:(fǔ suí)安抚,安定。
  20. 并缘:相互勾结,凭借关系。
  21. 科需:按规定的捐税和征敛项目。
  22. :(něi)饥饿,这里指因饥饿而处于困境。
  23. 纶音:(lún yīn)皇帝的诏书旨意。
  24. :(xù)勉励。
  25. 勉旃:(miǎn zhān)努力,多用于劝勉别人。

翻译

乘坐船只来到建德县,我很喜爱这里清美的山水。山水虽然惹人喜爱,然而这里的人烟却极为稀少,民生凋敝。 在县前种植麦子,沿着迂回的小路进入县庭。只看到残砖瓦砾留存着原来的地基,县衙也很小,只有一个不大的厅堂。 父老们艰难地爬着前来,身影是那样的孤独无依。他们再次叩拜,哭泣着说道:“我们这个县屡次遭受战乱。大的战乱是吴地和楚地的军队交战,小的则是地方上的小规模征战。违抗他们的族群一定会被消灭,顺从他们自己则必定会被惩处。逃跑的人接连遭受饥饿寒冷,逃窜的人又染上疾病。所剩下的人家没有多少,家家户户都没有完整的男丁。 于是从甲辰年的秋天开始,才见到官府清明。县令和属官来安抚百姓,尽心尽力地尽到父母官的诚意。流离失所的百姓渐渐想要回归,重病的人也渐渐苏醒过来。田地中的菜原本就大多荒芜了,却还是免不了要征收赋税和劳役。里长们纷纷相互勾结,通过各种捐税和征敛项目来获取多余的利益。”他们说的话实在是令人可怜,我推测着言辞来安慰他们的心情。 去年郡守上朝时,接到皇帝诏书的详细叮嘱:“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稳固了国家才能安宁。如今百姓又遭受严重的伤残,救济抚恤确实在于你们这些官员。就好比山涧中的鱼,鱼快乐是因为山涧中的水要满了。又如同水承载着船,水激荡时船一定会倾覆。这个道理是很明白的,你们应当努力去做。军队缺乏物资就裁减多余的部分,劳役只用于修缮军营。治理百姓应当用宽厚的政策,处罚则应当从轻裁定。耕种要按时勉励,教育要资助使其有成效。如果有人辜负了期望,法度一定会立刻对其进行惩处。” 诚恳的数百句话,官员和百姓都曾一起聆听。况且这才过了半个多月,就传来了攻下三座城池的捷报。疆土更加广阔辽远,礼乐制度也更加兴盛。对于这位老者应当予以勉励,即将要庆祝天下太平了。

赏析

这首诗以诗人的行程为线索,描绘了建德县在战乱后的破败景象和百姓的苦难生活,同时也传达了朝廷对官员的要求和期望,以及对百姓的安抚和救济。诗中通过父老的哭诉,展现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如人口减少、疾病蔓延、赋役沉重等。而朝廷的旨意则强调了以民为本、宽政轻罚的理念,表达了对恢复社会秩序和发展生产的渴望。整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和人民的心声,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同时,诗中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如“民为邦之本,本固邦则宁。譬犹涧中鱼,鱼乐涧欲盈。又如水载舟,水激舟必倾”,形象地说明了百姓与国家的关系,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魏观

元明间湖广蒲圻人,字杞山。元末隐居蒲山。朱元璋下武昌,聘授平江学正,累迁两淮都转运使,入为起居注,受命侍太子读书,授诸王经。迁国子祭酒。以老乞归。五年,以荐出知苏州府,尽改前守苛政。旋以改张士诚废宫(即元府治旧址)为府治,触太祖怒,与名士高启同时被杀。有《蒲山牧唱》、《蒲山集》。 ► 5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