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炭行

· 刘崧
君不见庐陵周原上山兀,草木无根尽童突。何年下掘得石炭,劫灰死凝黑龙骨。 十年兵兴铸鍊多,千包万秤严征科。乡夫如鬼入地道,鞭血哭泪交滂沱。 斸深掘远不知返,土囊砑空忽崩反。十人同入几人归,接绠篝灯出牵挽。 舟输担负入公家,连屋委积如泥沙。霞蒸风吼入炉韛,但见刀戟锋镞烈燄闪闪飞银花。 我愿天公悯民苦,尽敕石煤化为土,随穴湮填永无取。 便令四海歌升平,烧山铸镈销甲兵,民绝横死无苛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庐陵:今江西吉安。
  • 周原:宽广平坦的土地。
  • (wù):突出,高耸。
  • 童突:光秃的样子。
  • 劫灰:本指佛教所谓的劫火的余灰,后泛指战乱或灾祸后的残迹。这里指挖石炭留下的痕迹。
  • (liàn):同“炼”。
  • 征科:征收赋税。
  • 滂沱(pāng tuó):形容雨下得很大,这里形容眼泪和汗水很多。
  • (zhú):挖,掘。
  • 土囊:挖掘地道时用以支撑的袋子。
  • (yà):碾压。
  • (bài):古代的风箱。
  • (zú):箭头,也泛指兵器。

翻译

你们没有看到庐陵周原的山上突兀耸立,草木无根,一片光秃。不知哪一年开始向下挖掘得到石炭,那挖掘后的痕迹如同凝固的黑龙骨般。 十年的战乱使得对石炭的铸造和冶炼需求增多,成千上万斤的石炭被严格征收赋税。乡民们如同鬼魂般进入地道挖掘,被鞭打得鲜血直流,哭声和泪水交织,汗水如雨般洒落。 他们不停地深挖远掘不知返回,支撑地道的土囊被压空,忽然崩塌反转。十个人一同进入地道,能有几人活着回来,人们接着绳索,提着灯火出来牵拉挽拽。 船只和挑担将石炭运送到官府,房屋接连堆积的石炭如泥沙一般。石炭在热气蒸腾、风箱吹动下进入熔炉,只见到刀戟箭头和烈焰闪闪,仿佛飞舞的银花。 我希望上天怜悯百姓的苦难,下令让所有的石炭都化为泥土,随着洞穴被填埋,永远不再被取用。 从而让天下都歌颂太平盛世,烧毁山炭,销毁兵器,百姓不再有横死之事,也没有苛刻的征敛。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百姓挖掘石炭的艰辛以及诗人对百姓苦难的同情。诗的前半部分详细描述了挖掘石炭的场景,突出了百姓所受的苦难,如“乡夫如鬼入地道,鞭血哭泪交滂沱”,生动地表现了百姓的悲惨境遇。后半部分则表达了诗人的愿望,希望石炭化为土,天下太平,百姓免受苦难。整首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刘崧

刘崧

元末明初江西泰和人,原名楚,字子高。洪武三年举经明行修,授兵部职方司郎中,迁北平按察司副使。坐事谪输作,寻放归。十三年召拜礼部侍郎,擢吏部尚书。寻致仕归。次年,复征为国子司业,卒于官。谥恭介。博学工诗,江西人宗之为西江派。有《北平八府志》、《槎翁诗文集》、《职方集》。 ► 254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