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明远杀贼歌
注释
至正壬辰:元顺帝至正十二年(1352 年)。至正,元顺帝的年号。“正”读“zhèng”。 闰三月:农历中增加的一个月。 庐陵:今江西吉安。 佯(yáng):假装。 负薪:背着柴草。 觇(chān):偷偷地察看。 赤帻(zé):红色头巾,这里指贼人首领。 踆踆(qūn qūn):慌乱倒退的样子。 麾(huī):指挥。 幡(fān):旗帜。 酋(qiú):首领。 捲(juǎn):同“卷”。
翻译
元顺帝至正十二年闰三月,贼寇攻入庐陵,十分猖獗。 城中大火烧了三天,一片通红,街市上堆满了尸体,港口流着鲜血。 罗明远听说后假装背着柴草,进城时遇到贼寇,贼寇没有恼怒。 他偷偷察看,发现贼人首领坐在府中,贼人们像乌合之众一样慌乱地四散奔逃。 罗明远回来后撕开衣服绑在竹竿尾部,大声呼喊着杀贼并招呼邻里。 他指挥前行的勇士迅速聚集如云,全部夺取红色旗帜追逐贼子。 满城被黑雾笼罩,白天也不见光亮,贼寇大首领忽然带着宜春来犯。 前锋出战,白旗会合,列阵击鼓呐喊如同春雷一般。 在庙前格斗,形势变得紧迫,援兵没有到来,骑兵包围得很急。 (罗明远)闭上眼睛,带着创伤死去却没有倒下,还拥着长戈靠墙站立。 唉,罗明远真是令人可怜,他的雄壮气节在千人之前。 他尸骨枯干,血已流尽,功劳却没有被记录,他的儿子靠劳动养家,家里却没有钱。 庐陵的忠义自古无人能比,太史将来会有专门的记载。 纷纷跃马作战的都是些什么人呢,罗明远倡导义举又有谁来陈述呢。
赏析
这首诗讲述了罗明远抗击贼寇的英勇事迹。诗中通过对战争场景的描写,如“城中火炎三日红,街市填尸港流血”,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惨烈。同时,也刻画了罗明远的英勇形象,他佯装负薪进城,然后组织邻里奋勇杀敌,“归来裂衣揭竿尾,大呼杀贼招邻里”“麾前勇士忽如云,尽夺红幡逐妖子”,表现出他的机智和勇敢。然而,罗明远最终战死,“瞑目含创死不僵,犹拥长戈负墙立”,令人感慨他的悲壮。诗的最后,作者表达了对罗明远的惋惜和对庐陵忠义的赞扬,也希望太史能将这段历史记录下来。整首诗语言生动,气势磅礴,通过对人物和场景的描绘,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和人民的英勇精神。